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如何提升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2024/10/30 17:35:03  阅读:38 发布者:

“双减”背景下,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新定位作业功能,建构作业体系,回归育人初心,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理清正确的作业思路

以往不少作业是重复、低效的机械练习,学生“谈作业色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理清正确的作业思路。教师在思考作业时至少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体现育人本质。教育要回归到“人”,教师思考如何布置作业也要回归到“人”。不能只重视作业的“量”,而要重视作业的“质”,不能仅追求分数,而要关注育人。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需要爱护而不是敷衍,需要鼓励而不是责罚,需要通过作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情怀。

二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不能背离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设计符合成长规律的作业。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式上还可以灵活多变。

三是要发挥与学生的交流作用。作业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介体,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作业,既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作业,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探讨。文科类的作业,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本传递想法,教师的反馈评语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理科类的作业更是检验教师教衡效果的“检测器”,上课内容是否被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需要进一步讲透,一看作业就知道;它还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晴雨表”,学生是否听懂讲课,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都能在作业中得到全面反馈。

四是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作业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应该体现学生的活动和发展,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手段,或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作业与教学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其所学到的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各项能力的提升。

重视对作业的研究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作业理论的研究,探索作业的规律,找到设计有效作业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对具体作业的研究要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把作业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像备课一样,从课程目标出发,设计出指向明确、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举一反三、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

1.研究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要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旨意,以提高作业训练效率为目的。具体而言,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学性。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科目及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规范性的作业,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其次,作业内容要基于课程标准,是否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是否围绕每个课时和单元进行设计。最后,教师要把控好作业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题意与要求,体现科学设计范式。二是代表性。练习题中有很多相似的题型,教师应该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题布置给学生。相同的题型会做便可,没有必要釆用“题海战术”。教师要多设计那些能够提升核心素养的,关注高阶思维、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学科代表性的作业。三是育人性。作业内容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类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态度、心理品质,塑造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全面育人,展现生命意义的发展和创生的过程。

2.研究作业类型

好的作业类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都提到要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这是考核评价的新方向,也为教师创新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

综合性作业就是用系统化、一体化的思维方法优化作业内容,把观念组织起来做出一个新的陈述,检验观念,发现关系,或提出更改措施,重点解决作业的碎片化和作业利用的简单化问题。

探究性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分析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或者让学生对已有方案进行完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向,对事物的发展做出解释。开放性作业就是引导学生对一类问题的分析,没有固定答案。这类作业首先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大类的把握,所以设计好这类作业要求教师要加强研究,根据类别特征选择综合探究、阅读分析、评价感悟、创意撰写等体现高阶思维的作业形式,并设计好评价方式。

应用性作业就是设置生活的场景,要求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等应用到不熟悉的情境中去,以便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操作,用活动取代原来的笔头作业。

拓展性作业就是立足教学内容与课外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打破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内容的引导下,自主地将知识建立联系,以此构建出一个知识系统,为其学科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研究作业时间

合适的作业时间,也是体现作业设计水平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心理学认为作业需要控制好合适的量,过多的作业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低下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年级合理的作业时间、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的时间、不同学科的作业时间以及自主作业的时间。

教师的作业行动

作业内容来源于教学活动,也服务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研究的各类作业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合理设计好作业。

1.布置作业的方式要做到三多三少

一是多布置情境实践作业少布置笔头书面作业。作业内容应来源于真实生活。重视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作用,增加体验类和参与类作业的比重。

二是多布置拓展性作业少布置机械重复作业。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陈明青老师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时,发现学校附近工地施工影响了学生自习与休息,她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帮助人大代表撰写解决工地施工扰民问题的议案。

三是多布置差异性作业少布置一刀切作业。教师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的理论,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与要求,满足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把因材施教体现在作业上。

2.作业的时间要进行两个管理

一是管理学科作业时间比例,学校各学科组要根据教学进度规定每门学科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而学校、年级组、班主任要通盘考虑整体的作业时间。

二是管理不同年级作业时间总量,学校应考虑学科特点,对不同年级的作业时间要求做出合理规定,严格控制作业总量。

3.作业评价与反思要做到五个为主

一是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尊重学生劳动成果,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发现进步,给予及时表扬,或在课堂,或在评语中体现。

二是以发现问题为主。教师既要落实作业全批全改,更要认真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跟进指导,发挥作业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三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教师既要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作业的过程与习惯。这一点在综合性的作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也许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给予合适评价。

四是以课程标准为主。作业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要建立教学——作业——评价一致的评价体系。

五是作业反思以提升效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提建议,不断修正作业设计,提供相应的作业套餐,让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去完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转自京师杏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