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关键能力
2024/10/30 10:50:15 阅读:4 发布者: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其明确的目的性。基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是任何国家办好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三种产生广泛影响的课程目标。1952年,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开启“双基”教学的历程,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001年,我国提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热潮的影响下,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于2016年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确立了中国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领域教师施教的行动指南。有了核心素养,教师知道教育的指针指向何方。应该说,基于人的一生幸福而提出的核心素养,必定体现内容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未来甚至还会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那么,对于这个任务更多、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课程目标,教师如何应对?面对越来越多的素养要求,教师在积极打造核心素养的同时,越来越被要求具备一项关键能力,那就是解惑的能力。
第一,这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长期的任务,需要大量教师共同完成。学科教师重点关注自己教学领域的素养,越是学有所长的教师就越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教师能够解决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向他们请教问题的学生就会越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越多,学生收获就会越大,教师的作用与贡献也就越大。
第二,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学生可以通过许多渠道便捷地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那些能为学生更高效解决困惑的教师,才能更受学生欢迎。信息化时代,知识浩如烟海,而且“触手可及”,教师的关键能力不再以知识渊博作为唯一标准——如果要找唯一标准或者最为关键的能力,那就是要具有解决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也不能轻易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不能通过网络等方式获悉相关知识,他们就会请教教师,教师会为他们寻找适切答案提供有效的帮助,这就是解惑的能力。
第三,这是学习规律的内在呼唤。学习发展理论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更加有效地内化为个人素质。在强调学生自学的背景下,教师的主要职能将会由传授知识逐渐转向以“解惑”为主。教师主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以培养和提高教师“解惑”能力作为支撑。
第四,这是教师成长的倒逼机制。学生其实就是在不断解决困惑的过程中成长与发展,当教师要为解决学生困惑而不断努力时,教师也就获得了自我教育的动力与方向。作为同行,在观摩教师上课时,我时常感叹最优秀的教师不是如何把一堂课上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以及讲得绘声绘色,而是教师能最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要较好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有问才有学,有学才有问。未来在考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时,需要关注教师让多少学生引发了学习与思考的兴趣,解决了多少牵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问题。教师考量自身的学术积累与能力打造,可以自我设问“我能帮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吗”。
转自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