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rt.1
瞄准减负起点,创新作业形式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变革,首先要瞄准起点,从一刀切的作业形式入手,打破常规,精心研制个性化作业。我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实践作业、图说作业和表征作业等,赋予作业全新的样式。
拼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我们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设计“拼搭与数学的碰撞”实践作业。即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后,研究并开发创意拼搭、快乐拼搭、智慧拼搭、想象拼搭等作业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拼搭中发现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乐趣,爱上不一样的数学。
绘画也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把一些常规作业改造成绘画活动,也是我们变革作业形式的一个积极尝试。比如,针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发设计“绘画与数学的融合”的图说作业。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鼓励他们用绘画方式把展示展开或问题解决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达出来,在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我们在作业中适当增加数学思考的含量,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设计了“推理与数学的演绎”思维作业。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所学知识,在个性化表征知识关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完善结构、发展思维。
2
Part2
找寻提质路径,优化作业内容
作业形式的变革知识一个开端,更重要的应是作业内容的优化和品质的提升。在“双减”背景下,要想通过作业变革达到减负提质的要求,不仅要创新外在的作业形式,更要找寻内在的提质路径,通过对作业内容的优化,指向作业变革的核心,让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
关注心理特征,增强作业内容的趣味性。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新颖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们注重联系生活,设计新颖有趣的作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我们设计如下的作业内容: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再动手画一画,最后师生共同编制有关周长和面积的歌谣——“周长和面积,图中二合一,周长是根线,面积为一片”。这样设计,把数学作业融入生动有趣的“说”、“做”、“画”、“唱”等活动之中,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提高了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数学思维。
2.联系已有经验,增强作业内容的实践性。
思维发端于动作。参与合适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设计实践性作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数学能力,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之后,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面积接近100平方米的正方形,使他们在人数增减变化和试验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100平方米的清晰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推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合在一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最后安排学生分组测量学校篮球场、操场、教学楼的长和宽,并分别算出面积,估计多少个这样的场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赋予作业本身一定的合作性与思考性,更利于他们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3.关注个性差异,增强作业内容的层次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就需要实施差异化教学,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不断得到进步。作业设计同样如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拓展练习、综合练习,呈现丰富多样的作业菜单,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之后,我们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一是基础题。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是8分米,宽是6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二是变式题。在一个长60米,宽15米,深2米的游泳池四壁和底面贴满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瓷砖,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三是思考题。在一个长60厘米,宽20厘米,高40厘米的鱼缸里添加一块玻璃,把鱼缸分成相同的两部分,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最多呢?具体要求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基础题,以巩固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完成变式题,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至于思考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选择,教师不作要求。这样设计作业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匹配的作业,有效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
3
Part.3
四级联动审核,把控作业总量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不是不要负担,而是努力让作业负担更加合理。我们通过建立备课组、年级组、教导处、校长室四级审核机制,科学把控作业总量,使学生作业负担尽可能合理一些。
备课组统一教学进度,建立每周集体备课制度,将作业设计作为集体备课内容之一,制定一周内每日作业指导意见。教学过程中,备课组抽样审核各班作业设计及作业时间,对不符合规定的作业内容及时整改。年级组对各班级提交的作业内容严格把关。三至六年级,原则上单科每天作业时间不超20分钟。
年级组定期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抽查问询,并将问询情况反馈给班级任课教师。教导处随机抽查前一天学生作业情况,了解提交作业与实际布置作业是否一致,学生作业总量是否控制在60分钟以内,三、四年级学生是否在校内完成作业,五、六年级学生是否达到90%在校内完成。校长室对各班布置作业的内容、时长进行终审,给出审核意见。同时不定期深入学生和家长中间了解情况,随机抽查作业布置情况以及是否有要求家长批改的行为,以确保作业管理落到实处。
除了落实四级审核机制外,我们还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分年级、班级公示作业内容构成、完成时长等,促进教、做、评一体化。
4
Part.4
改进批改方式,提倡多元化的作业评价
作业批改与评价是促进作业增效的重要环节。让作业批改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有助于发挥作业评价的导向功能,凸显作业评价的激励性,是实现评价育人的重要途径。
1.教师面批,培养民主评价意识。
传统的作业批改,一般是由教师批完再组织讲评。而面批作业可以让师生零距离交流,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质量,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业方式。学生在平等对话中,不仅乐于接受肯定性评价,而且愿意接受改进性意见,继而在后续学习中养成认真严谨的作业态度。
2.学生自批,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学生自批作业,将“批”和“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成功在哪里、哪些方面还需再作改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查自纠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因此,在提倡面批作业的同时,要基于作业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批阅作业的条件与机会,让他们在自批中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3.同伴互批,培养合作评价意识。
同伴互批将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不仅能体现“双减”提出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要求,而且体现了对评价路径的创新。同伴互批能促使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评价观去审视同伴的作业,这意味着同伴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采用同伴互批后,课堂上不时地会出现“她的作业太棒了”、“他的作业条理清晰,格式规范,字迹工整”、“他的思路很独特,有创造性,我给她评4颗星”等声音,通过互批互评,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也有利于他们逐步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转自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