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指向教学目的
2024/10/29 16:58:54 阅读:62 发布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碰撞的地方,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构不成“教学”,同样的,只有学生盲目的“学”,没有教师引导性的“教”,“教学”也难以成立。“教”与“学”在课堂互动,碰撞,形成了一个闭环,才会有效,才能教学相长。
课堂是“教”和“学”的阵地,而引起“教”与“学”碰撞的是知识,是设计,是学情。知识是“教”和“学”的交集,而设计是教师对知识的先行理解,学情是学生已知情况的反应,只有将设计和学情无限接近之后,知识的交集才能产生碰撞,才有共振,才能有火花,有闪电。
干国祥老师在提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其中,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教师的设计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学生中,能够让学生有所反应;第二种境界就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有效转变,凸显出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让知识、生活、生命三者产生共鸣,影响到人生境界。
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是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得当,技巧新颖,层次逻辑鲜明清晰,这是指明了学生到哪里,也就是学习什么。但是在学生的学情上却考虑欠缺,不知道学生到底掌握哪些知识,也就是不知道学生在哪里。
学生在哪里呢?学生的已知知识有哪些?这就是学情。教师“教”的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否则就是只知道目标,不知道来路;设计就很空,有空中楼阁之嫌;当然,这个学情是以绝大多数为基准的,但少部分也能考虑,可以分层次去设计,设置成层进式的发展。
考虑、综合了学情后的设计,就不仅有高屋建瓴的目标性,更有接地气的基础性,从基础到目标经过“教”与“学”的过程,这过程就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已知到未知,能够让“教”和“学”都有效,甚至会出现精彩的碰撞,让知识得到升华。
一节课可能不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堆积起来的“教”和“学”就会是另一种结果。认清了学情的本来面目,然后有的放矢的设计就是有效地引领。“教育,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
转自一个人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