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科学的角度思考历史教学
2024/10/29 16:39:14 阅读:68 发布者:
人类的学习是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不断穿插的复杂而系统化的过程。
第一步:感官经验的获取
学习始于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我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捕捉周围环境的数据,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即表象。这些表象是我们对世界的初步理解,为进一步的认知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步:概念的形成
在获取了感官经验后,我们利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方法,以及语言、符号等工具,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处理。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将具体的感官经验抽象化,形成更为普遍和稳定的概念。概念是认知的基石,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分类不同的事物。
第三步:建立概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系
学习不仅仅是抽象的过程,还包括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重新联系起来。这一步骤涉及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使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这种双向的过程深化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了我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的启示
1.创设情境让知识有意义
知识是表象世界的符号化。而表象是我们对世界的初步理解,是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到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知道他们所学知识描述了什么、解释了什么、预测了什么、干预了什么,揭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认识。
2. 按照知识的层次设计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涉及从事实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解释性知识),再到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这一层次性反映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应用的不同阶段,教师应根据这一层次性设计教学活动。先体验事实性知识,然后运用思维工具与方法抽象出概念,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原理即概念性知识,最后学习怎么做即程序性知识。
3.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我们从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即从“告知结论”走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通过情境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构建、应用和创造知识。把情境的东西通过思维转化为知识,再用知识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纯符号化学习是知识难理解、无意义感的罪魁祸首,应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思维中复演知识创造过程。
4. 重视概念的学习和应用
概念是人脑对经验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产生的。先有表象,然后对表象加工,形成概念,通过概念机制可以认识未知世界。表象机制只能对已知事物作出反应,而概念机制可以对未知事物作出反应。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总结过程,而概念的应用则是将抽象概念还原到具体情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过程,帮助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概念。抽象概念必须依托于具体事物、现象,才能被理解。康德说,概念无经验则空,经验无概念则盲。概念建立的基本路径(理解):具体——总结——抽象;概念应用的基本路径(解题):抽象——还原——具体这一部分。
我们需要注意的:直接告知的“概念”,等同于“事实性知识”。
转自结构化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