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反思:学生讨论很重要,但独立思考更重要
2024/10/29 15:31:41 阅读:16 发布者:
前几日去听学校的一位年轻老师上课。她上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整体来看,课上得是真不错。
这么年轻的老师,能够如此从容地安顿好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能自然亲切又不乏激情地和学生对话,课堂板块很清晰,知识点落实得很扎实,难能可贵。
评课的时候,我重点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情景的设置可以考虑删去
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拍摄故事画面”这个主情景设置看起来很酷,但其实意义不大呢?因为这个文言小短章情节不曲折,矛盾冲突也不尖锐,不好拍,也不必拍,事实上老师课堂上也没有组织拍。
这样的情景设置,确实就像一件可有可无的外搭,如果脱掉了,是丝毫不影响这堂课的温度和气质的。
所以干脆就脱了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讨论
年轻人对“活动”的理解是有的,所以整堂课设置了两次分小组讨论:
第一次是讨论苏轼的情绪变化;
第二次是讨论写月句的添枝加叶翻译。
我说,如果我来设计,这两处都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作,落实到笔头去:
第一处可以让学生画情绪曲线图或者加感叹词朗读;
第二处干脆就让学生创作,认认真真写两分钟再交流。
讨论这种形式,看起来很酷,但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怎么难的问题,不需要讨论。
二是如果比较弱的班级,划水的学生比较多的班级,要警惕部分孩子利用这个时间就玩儿去了。
课堂上是真的每一分钟都很珍贵,我们要绞尽脑汁地去想办法,让每一分钟都产生实效。
讨论很好看,但独立思考更重要。没有独立思考打底的讨论,那就是形式主义,不要也罢。
最后给年轻人指了一个方向
备课有两种:
年轻的时候,更习惯于“问题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叠加追问,整个课堂,老师是把缰绳牢牢地抓在手中的,学生的自由度很有限,也很少发表超过1分钟的“中型和大型”发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深刻理解“任务群”的思想:课要越设计越简单,老师要越来越放手,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每次说话,都说到1分钟左右。
只有把碎问碎答变成了时间相对完整的学生演讲式表述,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才会提升更快。
而老师呢?老师的责任,不是小心翼翼握着那根缰绳死死管住学生,担忧课堂失控,而是激励点评帮助提升。
一般来说,老师的自由度和学生的自由度都大了,课堂就会焕然一新。
当然,用“任务群”的思想上课,对老师的备课要求和课堂应变要求都很高,这就需要老师勤奋修炼自己的内功了。
各种课堂形式,都可以抵达我们的目标。不同的形式,各有优点缺点。多多了解学习,总是有意义的。
年轻人素质很好,加油!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