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情趣 理趣 个性 才情——创新写作教学之我见

2024/10/29 14:57:58  阅读:15 发布者:

因为参加中语会“十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我就时常在想:创新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教学呢?

“新”是以其区别于“旧”而存在的。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文以载道”,强调写作教学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应该说,传统的写作教学在过去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合理性正日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写作教学。创新写作教学自有其区别于传统写作教学的特质。在我看来,创新写作教学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新写作教学应以追求“情趣”、“理趣”为其思想内核。

什么是“情趣”?情趣是性情,是志趣,是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情趣不是“文以载道”的“道”。情趣甚至不一定是“阶级感情”、“民族道义”。任何抽象的道理、道义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普适性,是一种共同观点、共同情感。而情趣却是打上了属于作者个人的烙印的。共同观点、共同情感是可以用“是”与“非”来衡量的,而打上了作者自己烙印的情趣就只能用“美”与“丑”来评判。唐诗里不乏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①可以玩味的只是作者那种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这种极具特质的情感流露对读者来说正是一种美的享受,可谓是情趣斐然。与此相反,如果有人用世俗的、功利的眼光去比较、权衡“圣贤”与“饮者”的功过是非,那就是不识情趣,不是性情中人了。

唐人杜牧有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人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里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②杨慎推说是俗本错了,其实是他自己要改这首诗。杨慎执着“千里”两字提出批评,认为千里之远,既看不见,又听不到,不合适,主张改作“十里”,实际上诗人写的不是他站在一处所能看到、能听到的景象,而是就想象中整个江南春色而言的。“千里”正写出了春意之浓、春情之盛。杨慎不识杜诗之情趣,执着解诗,倒泛着呆气了。

真挚而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流露只要借助于形象化的手段,并且能做到不拘一格、各有个性,这样写成的文章我想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富有情趣的创新作文了。2001年高考作文话“诚信”,江苏某考生有一篇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令其他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文章,题为《赤兔之死》。就思想、就观念而言,我认为这篇文章并无多少出奇之处,(事实上,学生的考场作文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可能。)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不是像众多考生那样泛论“诚信”是如何的重要,而是娴熟地借用了他烂熟于心的三国故事,用高度浓缩雅洁的古白话另外编撰出了一个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悲情故事,嬉笑怒骂,挥洒自如。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不是以思想、以观念取胜,而是以创意、以情趣取胜。笔者也曾经有一个学生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

撞车带来的好运

1791年的一天,年仅14岁的高斯骑着他那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一边思考着他刚遇到的数学难题,一边向前行着。突然,“啊”的一声,高斯清楚地看到,对面斐迪南大公骑着他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和自己撞在了一起。可没想到,这一撞竟给高斯带来了好运。

原来,高斯和斐迪南大公相撞后,斐迪南大公的腿受伤了,无法回家,年少的高斯便和同行的巴特尔老师将斐迪南大公送回了家。到那儿以后,高斯见到了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充满贵族气味的斐迪南大公的家人,再想想自己闯的祸,竟害怕得哆嗦起来。斐迪南大公为缓解气氛,便向高斯问了许多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高斯却面红耳赤,局促不安,说话甚至说不成句子。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样子,赢得了大公的好感。当巴特尔老师结结巴巴地把高斯数学研究的情况向大公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递上高斯各学期的成绩时,斐迪南大公凭直觉意识到高斯是一个真诚好学的孩子。于是,他不但不追究撞车的责任,反而慷慨地答应资助高斯继续求学。这确实是高斯一生许多幸运事中最关键的一件。  

17922月,斐迪南大公为高斯交付了学费之后,高斯顺利地进入不伦瑞克邦的卡罗林学院。在卡罗林学院的三年生活,使高斯掌握了大量的基本知识,并在数学上开始了对算术法的研究。此时他已经发现了“最小二乘法”,这一方法后来在大地测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他表现出来的天才,使卡罗林学院有眼光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欧洲科学界的一颗新星。

179510月,高斯从卡罗林学院转入层次更高的格廷根大学学习。斐迪南大公又为他支付了学费。由于大公的慷慨,在此读书期间,高斯始终未遇到任何经济上的困扰,这使得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数学研究中来。

1796年,高斯的第一部著作《算术研究》定稿并准备出版。为表示对恩人真诚的感谢,高斯在这部书和扉页上写下了“献给尊敬的斐迪南大公”的题词,并将他年少时和斐迪南大公骑车相撞的事情写入该书。

在这样的文章里,思想和观念不是最重要的,勇于负责、真诚好学以及其它的一切,其他的同学在他们各自的文章里也都是反复申述了的。情节也不是最重要的,演义历史间乎是与不是之间,谁能说这就是高斯?谁又能说这不是高斯?没有谁会去认真地做出考证。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以作者就文中所及的这件事所能体验到的诚挚而温暖的情感。性情、志趣、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是这篇文章脱颖而出的最主要的原因。

说完了情趣,再说理趣。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唐人重情,宋人则尚理,宋人常以理入诗,以理为文,我们在宋代作家的诗文中能够体会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趣。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是说:陷在里面出不来,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及虽是说理,但它是借用庐山的形象来说理的,真切地写出了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所以它又是诗。通常理是共性的、抽象的东西,而诗是个性的、具体的。要达成两者的统一,就必须“借用形象来说话”,以个别写一般,以具体写抽象。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第一首把一本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是“半亩方塘”。把书打开了,好像是打开了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问那方塘里的水哪能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话是说书中的思想内容那样精纯,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写作源泉。第二首写的是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时很费力,像水浅时要开动一只大兵舰一样推移不动。后来时机成熟了,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不费力,好像春水涨了,大兵舰浮起来,可以在中流自在航行了。这两首诗都是理,但他是通过半亩方塘和蒙冲巨舰来说理的,运用了各种比喻,借助于形象来说理,所以又是诗。总之,有理趣的文章应该是借助于形象来说理的文章,有理趣的文章应该是不失写作者个性特质的文章。大家一定还记得孙犁先生的散文《黄鹂》③。《黄鹂》写于1962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被错误地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于是文艺创作领域许多本不应干涉的事情被粗暴地干涉了。孙犁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本意在于表明他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在于呼唤艺术创作的自由空气,希望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出“美的极致”。我们都知道,《黄鹂》的这一鲜明的主旨不是由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呈示的,而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叙述的是与黄鹂这种美丽的鸟儿有关的种种往事,议论得最多的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看到“黄鹂的全部的美丽”。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由黄鹂说到自然界中各种美好的事物,由自然界中各种美好的事物说到文艺创作的规律,揭示文章的主旨。写景状物,叙事写人,形象生动,有许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印记。托物言志、小中见大,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使得文章在极具形象性的同时,也极具启发性。有情趣,又不失理趣。如果舍弃了形象,泯灭了个性,说理就不成其为理趣,倒成了理障——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了。

二、创新写作教学应以张扬“个性”、“才情”为其价值取向。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它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使得一个人能够“见人所未曾见”,“道人所未曾道”。个性是一个人创新精神的基础。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在袁隆平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大多数人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袁隆平却并不屈从于这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正确的大多数人的认识。正是这种不趋同的个性品质使得他能够执着追求,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完成了水稻的杂交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全中国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为在世界范围内解决粮食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不趋同,敢于张扬个性应该是青年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创新写作教学应该十分重视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西方世界有这样的一句谚语:“自助者天助”,有一篇作文就是以这句谚语为话题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想到:只有自觉追求自己既定的目标,才有可能与成功结缘;机遇只会垂青于那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等等。可是就是有人不满足于这些“明摆着”的东西,他认识到这里的“自觉追求”、“做好准备”等等行为的目的性都是直接指向“为自己”,可还有一种情况是直接“为他人”,间接“为自己”,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他进而提出“助人者自助”的观点,这就“柳暗花明”,进入“又一村”了。且看他是如何在“又一村”里大显身手的:一位登山者在遭遇雪崩的情况下,见到了一个几乎冻僵的人。是自己逃得性命,还是冒险援救别人。登山者选择了为落难者按摩,既助人——拯救了落难者的性命,又自助——暖和了自己的身心。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谋求世界的永久和平,筹组了联合国,可联合国一时竟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在战后美国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下,一下子拿出近800万美元在纽约州购得一块地皮,无偿赠送给联合国建造办公大厦,解决了联合国的燃眉之急。洛克菲勒家族财团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即将成为‘穷人的家族集团’”,但事实却是,洛克菲勒家族财团因为他们预先以低廉的价格购进的邻近地块的迅速增值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助人的同时,又实现了自助。

因为不趋同,因为大力张扬个性的创新精神,天地顿宽,境界全新。由此看来,张扬个性确实应该是创新写作教学的一大价值取向。

如何才能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张扬个性呢?我想这不应该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或现成的答案。得失全凭寸心知,优劣尽在写作者的才情、悟性。纵观既往的写作实践,笔者认为:才情在小中见大;才情在巧引暗合;才情在借壶装酒;才情在譬喻夸张;才情在寓庄于谐;才情在想落天外;才情在歪打正着;才情在情与景谐;才情在大胆剪裁……,不一而足。但初学写作者有以下两点是值得充分注意的。

首先是要不拘一格。

以下是本校校刊《春潮》第四期上的一篇文章,题为“蚱蜢”

蚱蜢

小蚱蜢躺在枯草丛里,心里闷的慌,身上的灰套子使它拿不出一点精神来。看,蓝蓝的天上有白云在飘,红红的花朵上有彩蝶在飞,为什么它就不能脱掉灰套子在草丛上跳跃呢?这个问题小蚱蜢都想过好几遍了,可始终没想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小蚱蜢每次出门,妈妈都要为它套上灰套子,套上灰套子的它又笨又丑,它都一千次提出抗议了,可还是一千零一次地被套上灰套子,弄得小蚱蜢整天气呼呼的,看谁都不顺眼。

记得小时候,小蚱蜢是很快乐的,每天都能在绿草丛上玩耍,跟小伙伴们嬉戏,妈妈从来不让它戴什么套子。后来它长大了,草儿变黄了,妈妈就逼它戴灰套子了。戴灰套子好难看,一点都不自在,像个小丑,连以前跟它很要好的小蝴蝶都嫌它丑,不跟它玩,它只好每天躲在这枯草中,看蓝天,看白云,生闷气,好无聊。

“脱掉它吧,脱掉它吧!”是谁在说话?小蚱蜢四处张望,可除了小草点头哈腰地晃动以外,没有什么动静。哦,原来那句话是它自己说出来的,小蚱蜢不禁暗笑自己太傻。是啊,脱掉灰套子吧,小蚱蜢终于鼓足了勇气,把灰套子脱了。哦,空气好新鲜,草儿好可爱呀!绿色的它快乐地在草丛上跳跃,天上的白云跟它同路,地上的飞蝶跟它同步,它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最快乐的,忘情地跳跃着,欢快地歌唱着……

不知何时,它的头上罩下了一片阴影,面前出现了一双大脚。不好!是捉我来了,快逃!小蚱蜢还算机灵,轻巧快速地跳出空中压下来的一只大手,拚命地向前跳着。可后面的庞然大物的追赶声还是紧压了过来,眼前的路却很模糊。小蚱蜢顾不了许多了,一头栽进了草丛里,闭起双眼,抓住草根一动都不敢动。小蚱蜢在等待着上帝的裁判!身边的草丛被拨了拨,它能感觉到庞然大物在向自己靠近,那一刻,一切都停止了,只有自己的心在跳动着,“砰咚、砰咚……”。突然,他感觉到头顶上有什么东西压了下来,不好!这回死定了……

妈妈终于找到了小蚱蜢,小蚱蜢的脚被压折了,好痛啊!可它却不敢哭。妈妈没有责备它,只是像往常一样帮它套上灰套子,然后对它说:“孩子,要生存,这灰套子是不能脱的呀!”小蚱蜢点点头,它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句话了——要生存就不能脱掉灰套子。

是的,要想生存,就不能脱掉灰套子!

文章中的“灰套子”大概就是面具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大人们的道理,孩子们是不懂的。文章的作者匠心巧运,用别具一格的童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这就有了彰显才情的“亮点”。古人云:“文贵创新”。“新”无非新在两个地方:一是“立意”要创新,要善于拓展思路,不要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要努力“道人所未道”;二是“表达”要创新,要善于在结构、字句上下功夫,进行“美”的创造,努力使不一般的“内容”获得不一般的“呈示”。

其次是要真实自然。

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颇有见地的话: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④同样,文章能够做到“真实自然”,也定能彰显才情。可现在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写的作文比初中生写的真实自然,初中生写的作文又比高中生写的真实自然。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倒退”呢?一般说来,由于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能体察人情事态中蕴含的美。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年龄增加了,经验丰富了,“心眼儿”也会多起来,“瞻前顾后”、“从众随俗”的心态也会有所加强。这样,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写的作文就常常不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做人”,“做文”,说空话,说套话,反而没有了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的真实感、亲切感,没有了生活气息、自然美感。

做作、不自然是写作的大忌,真实自然才能彰显才情。

谁不喜欢那些既充满情趣、理趣,又机敏、聪慧的文字呢?可真正有魅力、显才情的机趣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机智把握,显示了一种对事物本质、人生真谛的穿透力,他应该是来源于人们惯常的生活,真实自然,但又叫人觉得作者很聪明、很有灵气,会情不自禁地说上一句:“亏他想得出。”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