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后题引导学生讲故事
2024/10/24 17:04:37 阅读:59 发布者:
作者说
《风娃娃》是一篇浅显易懂、趣味盎然的童话,被收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风娃娃在田野、河边、广场等地热心助人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叙述结构基本一致。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提示,讲讲课文里的故事,“讲故事”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笔者以这道题为抓手,通过分析解决三个问题,引导低年级学生讲好风娃娃的故事。
问题一
课后题给出了怎样的讲故事提示?
这道课后题给出了三句提示语:“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从中可以得出概括课文、复述故事的一种方法——按照地点讲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顺着这一思路,把课文中的其他事件写出来,比如“风娃娃来到阳台”“风娃娃来到路边”。这个任务没有难度,也不强调标准统一的答案,意在教学生把故事讲得有逻辑。
以这道课后题为基础,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教给学生更多连缀情节讲故事的方法。除了按照地点讲故事,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教师还可以抓住风娃娃的动作讲故事,比如“吹”:吹风车、吹大船的船帆、吹风筝、吹人们晾晒的衣服、吹路边新栽的小树。此外,反复读课文,会发现另一个表示风娃娃动作的高频词“帮”,据此可将风娃娃做的事情概括为:帮风车抽水、帮船工拉船、帮孩子们放风筝。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别运用上述三种方式讲故事,并思考哪种方法更好。笔者认为,抓住“帮”字来讲故事,更贴近课文主旨。可以让学生找出含“帮”的句子,比如“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我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等。通过复述风娃娃帮助人的行为和反思,学生既能感受到风娃娃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也能体会到“帮助”的内涵,学会帮助他人。
问题二
为什么要按照课后题所给的顺序讲故事?
课后题所给的三句提示语,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提炼出来的,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改动。
一方面,这些故事的排列顺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前两个故事(在田野帮风车抽水、在河边帮船工吹船帆)是好事,后一个(吹跑了孩子们的风筝)是坏事。课文的写作目的是表现风娃娃热情、乐于助人的品质,尽管第三件事的结果是坏的,但风娃娃的出发点是好的,属于“好心办坏事”。如果改变了故事的顺序,就不能很好地表现风娃娃的善良可爱,也难以体现其反思的深度。
另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详略之分。课文其实不只写了风娃娃在田野帮风车抽水、在河边帮船工吹船帆、在广场上帮孩子们放风筝这三个故事,还写了他帮人们吹晾晒的衣服、吹路边新栽的小树。但作者详细讲述了前三个故事,后面两个简略带过,体现出明显的主次之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醒他们关注故事顺序和详略安排,了解重要的内容先写、详写,次要的内容后写、略写这一方法。
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详写后面的三件“坏事”?因为如果这样写,就成了“风娃娃受挫记”。小孩子是在尝试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的,失败得太多,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根据提示讲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构思之妙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围绕写作目的、遵循合理的顺序和详略安排讲故事。
问题三
怎样根据提示讲好这个故事?
课后题给出的三句提示语来自三个故事的开头,给学生提供了记忆支架,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这样的提示方式通常适用于故事较多且容易混淆的文本。笔者认为,对于《风娃娃》这样的课文,大多数学生并不存在记混故事的问题,因此课后题所给的提示并不是最佳的,还可以根据二年级小学生讲故事的难点或者最近发展区进一步优化,比如提示故事内容的关键词。
据笔者观察了解,二年级学生在讲故事时,常常出现思维的“跳跃”:前一个故事还没讲清楚,就忙着讲下一个故事,且故事之间衔接不紧密、不连贯。此外,从小学到大学,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的通病是“过程缺失”,即只写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缺乏生动的情节描述和细节描写,导致作文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对课后题所给提示进一步细化完善,将这一训练定位在“把故事讲连贯、讲具体、讲生动”上。以第一个故事(风娃娃在田野帮风车抽水)为例,教师帮学生梳理故事的结构:“风娃娃来到___,看见大风车___。他___,风车___,抽上来的水___,秧苗___。”这样的提示让学生的故事有过程、有细节,有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地讲故事、写故事。
总之,《风娃娃》的课后练习第二题提示了本课教学重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练习提供了支架。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深入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这个抓手,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兴趣。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