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2024/10/24 17:02:22  阅读:73 发布者: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庄子》中编选了两则短文,其中《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这则不到200字的短文借助有关鲲鹏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篇文言短文,《北冥有鱼》比喻生动、说理形象,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难度不算大;教师在教学时,就个别难句作适当点拨即可,如“怒而飞”“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有以下三个:

一、把握鲲鹏的形象特点,理解“鹏”的文化符号意义。

二、体会大鹏奋飞时气势的壮美,感受庄子作品雄奇瑰丽的想象。

三、分析鲲鹏、雾气、尘埃、天空等事物之间的关联,梳理行文逻辑,进而理解课文的深刻寓意。

笔者备课时,始终找不到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的好办法。上网查找相关课例,发现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去阅读相关拓展资料,就文本讲文本,并且通常选择直接讲解,笼统地告知学生答案,导致学生的理解浅表化。正苦于不知该如何处理时,笔者读到了“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徐敏红和刘艳红两位老师的课例,她们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方式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重难点一

把握鲲鹏形象特点

针对学生学习本文的第一个重难点——把握鲲鹏的形象特点,理解“鹏”的文化符号意义,徐敏红老师从有关“鹏”的成语引入,然后结合文本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分析“大鹏之形”——身量极大、力量不凡。接着,她引用鲍鹏山教授的话“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描摹的‘大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一个不朽的、有关超越伟大的象征”,由此过渡到对“大鹏之象”的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探究,徐老师提供了一系列助读资料,包括《列子·汤问》中对鲲和北冥的记载,王尚文、朱昌元《略论大鹏形象的历史内涵和审美价值》一文关于鲲鹏的论述,以及《逍遥游》的其他选段。师生共同总结出“鹏”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力量——向明背暗,舍滞求进;大智慧,大格局;一往无前,意志坚定;善于借助力量。

刘艳红老师在分析“鹏”的形象特点时,也补充了资料,采用的方式是口头简述——“鹏为鲲时,生活在北冥。据说北冥又深又暗,阳光照射不到。鲲化为鹏,徙至南冥,传说南冥是天然形成的美丽水池,是万物向往的理想之地。因此,当鲲化为鹏,便择良机飞向光明。”她以此引导学生总结出鹏志存高远,有梦想、敢追求的形象特点。

与徐老师的课相比,刘老师对第一个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相对简略。两位老师处理方式的不同,源于其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徐老师用整节课来分析“大鹏之形”和“大鹏之象”,重点聚焦于对大鹏形象的分析;刘老师则侧重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大鹏奋飞之气势的磅礴和壮美,进而感受文本雄奇瑰丽的想象,为突破第二个重难点打好基础。

重难点二

体会鹏飞气势美,感悟文本想象美

刘艳红老师的课例聚焦第二个重难点。她引导学生关注“化而为鸟”中的“化”,并将其与“变”字比较,感受鲲变为鹏的神奇;通过想象和描绘“水击三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的画面,感受鹏鸟展翅飞翔的壮美;通过比较“怒”与“飞”,感受鹏鸟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通过细读《齐谐》中的句子,感受鹏鸟奋飞高远的壮阔意境……经过层层深入的阅读分析,学生既对课文雄奇瑰丽的想象有了具体感知,也激发了心中的豪情壮志。笔者摘编部分精彩教学片段:

生:庄子引用《齐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来描写大鹏向上飞的英姿,“抟”是盘旋飞升,没有停顿,没有旁逸斜飞,仿佛是拔海而起,凭借风力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师: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是“数之极”,“九万里”是说天高至极。这真是一只奋飞高远的鹏鸟。谁再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庄子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鹏振翅拍水、盘旋向上的姿态。“击三千里”“抟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气势磅礴。这句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激发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生:“击”“抟”等动词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

此外,刘老师通过拓展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等诗词名句,帮助学生理解“鹏”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内涵,感悟其文化意义。这也是对本文第一个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重难点三

梳理行文逻辑,理解文本寓意

两位老师的课例,为突破前两个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第三个重难点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北冥有鱼》以鲲化为鹏开篇,气势磅礴,随后急转直下,去写微小的雾气、尘埃,而后又写“天之苍苍”,这种忽上忽下、忽大忽小的跳跃式行文给学生阅读制造了障碍。笔者之前教学时,主要通过设置几个问题来解决,但本就抽象的问题加上割裂的分析,让学生似懂非懂,效果不佳。此次研读课例过程中,两位老师对文本细节的关注以及串联分析的方式启发了笔者:可以聚焦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借助表格支架进行信息对比,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发掘其内涵。

笔者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分别填写鲲鹏、雾气和尘埃、天空三类意象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共同点或关联之处。鲲鹏形体硕大,雾气、尘埃细小轻微,它们差异巨大,但都要凭借外物才能活动。天空是湛蓝色的,但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天空高远看不到尽头,人的认识有局限;而大鹏从九万里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如此。即使它已经飞得如此之高,有很大的格局和很高的境界,它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借助表格支架梳理信息,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不同事物的特点,也能够看到不同类型事物之间的关联,并对作者借助这三类意象想说明的道理有所领悟:万物皆有所恃,人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得出以上结论,学生便基本理解了课文主旨。教师还可以补充《逍遥游》结尾部分内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是说,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其自然、忘掉自己。这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可以借助李白、苏轼等文学大家的例子,告诉学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这也是对课文主旨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

找到了突破三个教学重难点的方法,笔者的教学思路也变得清晰,为这堂课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师生共同探讨疑难点。

二、细读文本,体会大鹏奋飞时的壮美气势,感受庄子作品雄奇瑰丽的想象。

三、借助表格,分析鲲鹏、雾气、尘埃、天空等事物的特点,思考其关联性,进而梳理行文逻辑,理解课文寓意。

四、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庄子的处世思想和人生智慧。

总之,《北冥有鱼》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刻。备课时,教师要找准学习重难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领悟古代经典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哲理智慧。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