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六个问题
2024/10/22 17:54:25 阅读:228 发布者: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考核评价等环节。这是教学设计的定义,如果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填空题”,按照每一项的要求填写,则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些教学环节彼此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生成哪些能力,养成哪些的素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思考如何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这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流程来实施教学,通过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来保证学生达到目标,所以目标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以上是教学设计基本逻辑,要做好教学设计还需要我们深度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课程等不等于教材?教材是为了方便教和学而编写的、能够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校本教材、自编教材、规划教材、部编教材、省级教材、国家级教材等。此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则主要指教科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还需要思考先有课标还是先有教材?显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都是依据课标进行的,而不是根据一本教材来制定课标。中小学的教学有严格的国标,教材也是统编教材,所以课程和教材的关系就非常紧密,但是对于大学来说,大部分课程没有国标,而是需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自行制定课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没有建立起人陪和课标的严格对应关系,所以教学设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教学等不等于教教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学科内容是载体,但不是唯一,学科内容是基于生产、生活实际而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回到实际中去,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案例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迁移知识的需要,教学设计中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第三,教学是教知识还是培养能力?知识是可以传递的,但是能力却是生成的,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的知识很多,那么能力就很强。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我们接到一个要教会学生编写一个计算机循环程序的任务,前提是没有教材,我们会如何组织我们的教学,大概率我们不会按照教材中学科内容体系的逻辑来教,而是会自行设计一套更有效的体系和内容来教学,同时我们也会设计诸多的实操环节保证教学的效果,而不是按照教材中的学科知识,采用纯讲授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第四,教学目标是否有层级?仍然以编程为例,学生掌握了基本编程语句和规则,能够将教材中的案例、练习等都熟练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否就是我们唯一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修改一段程序,或者能够自行的根据要求创新性的编写一段程序,这样的目标我们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教学?
第五,教知识等不等于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斯金纳曾经说过:当学生走出校门把所有的知识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学生能剩下什么呢?情感、价值观、自信心、爱心、良好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育,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案例、情境、故事、榜样等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让其知晓知识为谁所学、为谁所用。
第六,教完了是不是就结束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教学目标,所以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评测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二是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即反思和持续改进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是需要设计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而不能仅仅在教室里讲教材。
转自i教学i思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