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大概念”,兼及大单元、大情境和大任务(2)——教育:不要让花哨的概念搞晕了头脑(9)
2024/10/22 15:41:07 阅读:22 发布者:
二、提炼“大概念”及整合大单元的相关例子
我们说个比较通俗的,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牛”的相关知识的例子。“牛”的知识很广泛,作为汉语文字、词汇、生肖的知识,作为动物学的知识等等;国内的情况,国外的情况,世界的情况等等。这么多的知识如何组织学生学习?首先要编个教材,把这些知识组成系统地学习单元。教材中要明确“牛”作为汉语文字、词汇、十二生肖、动物学等的不同含义,国内外牛的不同种类、形态、特征、习性、分布、繁殖、历史变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正因为“牛”对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编写这个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牛”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懂得发展养牛事业的重要,这“发展养牛事业”就是“大概念”。“大概念”具有这样的特征,即能用这个“大概念”推导回到教材中去——为什么要“发展养牛事业”?因为“牛”对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牛是什么,长什么样,有多少类别,不同类别各有什么特点等等,这就成功地推导回到教材。
能编出这个教材,是因为编写者看过牛,学习研究过“牛”,进而提炼总结出了知识经验。可是对于没看见过“牛”的同学来说,你无论怎么讲“牛”,在他们的头脑中都不能形成准确的“牛”的形象。所以要亲自看“牛”,看不同类型的“牛”,并且要对应不同的“牛”讲解不同的知识,如讲“牛奶”,就要对应“奶牛”,不同类别的不同饲养方法的“奶牛”会有不同产量等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系列问题,并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基于上述人类认知的具体情况,作为教者在设计教学“牛”这个单元时,首先要通过下载课件,实地参观等途径让学生看牛,做到无情境不教学。如果再把这些知识推展延伸一下还会涉及跨学科知识,如人们为什么喜欢喝牛奶,且市场上以牛奶居多?这是因为它有对人身体有益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等,这就涉及到了理化生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像上边大概念往回推导一样设计教学,形成“逆向设计”的教学案。
“大概念”的层层追问,又形成了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任务群,完成了这些任务就学会了这些知识。这种“成果式”的教材编写顺序与人们理解掌握知识并形成“成果”恰恰是“相反思路”,也正因为如此,“大概念”才可以“回问”教材所有内容。这种教与学“回路思维”是可以拓展和迁移的,是可以培养探究精神的,是寻求事物的规律、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由组织学生学习“牛”的方式再来组织学生学习关于“马”“羊”等的知识。就可以把“牛”和“马”“羊”等组成一个大单元进行比较学习,因为它们都是动物,虽有不同特点,但共同点颇多。组织学习“牛”,提炼了“发展养牛事业”。牛、马、羊等组成了大单元,又该如何提取大概念?马、羊与牛一样,都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物,都为人类生存做出了贡献。为此,我们人类不仅要养牛,还要养马、羊,养鸡、养鸭、养鹅、养猪……大概念呼之欲出,就是“发展畜牧业”。同样,用“发展畜牧业”这个大概念还可以“推导”回到教材内容上。
教材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成果”,传统教学往往是先把这个抽象的“果”硬生生地塞进学生的头脑里,至于这个“果”是如何获取的,与其他“果”有什么不同,能否消化等问题就很少考虑了,以至于学生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明白时,教者还在百思不得其解。请思考上述教学例子的“回路思维”,把我们、把人类当初是怎么获取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经验和教训告知他们,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去经历、感受,思考和发现,教育就会有所不同。
上述只是基本知能和学科层面提炼大概念的“通俗例子”,还有跨学科和哲学层面的大概念,就不再一一例举说明。因为无论什么层面的大概念,提炼的思路大体是一致的。
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和大任务这些“大字辈”的东西有用吗?有用!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此探索呢?对谁有用?对教师有用,对提高教师素质有用,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强调教学思维的宏观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的“大”的思想观念。但这些“大东西”只有解决了百八十年未变的常态课堂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等问题才有用武之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谈顶层理论如何落地,新课标如何落地。假如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没有这些花哨的概念,中国的基础教育也能别有洞天、别开生面。
如何解决常态课堂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把课堂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把“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把“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把“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把搞“模式”转变为讲“思想和原则”。
笔者给部长两封信的第一封题目是《关注课堂,改良我们脚下的土壤》,讲的就是为什么要改变课堂,怎样改变课堂的问题;第二封题目是《让课堂标准成为课程实施方案中的一部分》,讲的是要制定一个“课堂标准”把它放在国家颁布的“课程实施方案”中,以国策的形式力促课堂转变。但愿部长回复的“参考研究”,能够真正“参考”,真正“研究”,真正能够做出一些改变根基的“大政方针”。课堂不变,一切空谈!
转自武宏伟01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