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提升习题教学价值 落实减负增效举措

2024/10/22 15:32:10  阅读:17 发布者:

习题不仅是学生学完新知后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知识应用价值,进而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全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58 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期末复习),其中新授是28 课时(每节新授一般也要安排20 分钟左右的练习)。这样算来,习题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新授教学的时间。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就要用好教材习题,努力提升习题教学价值。下面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教学习题之前,首先要像分析教材例题一样对习题进行解读,对照教学目标,确习题价值,预想学生解答习题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错误,准确把握编者意图。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随“倍的认识”编排的“想想做做”第9 题:

本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要解决两个指定的问题和一个开放性问题。指定的两个问题中,一个涉及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另一个涉及两个数量的差比关系。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求和、差比、倍比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这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对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把这道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体验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的思考策略,发展数学思考。

最后,还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他们完成这道习题时的思维情况作出预测。比如,估计大多数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指定的两个问题,但他们不会主动去思考“倍比”和“差比”的联系和区别,所以这里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启发和引导;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能模仿着利用已知条件提出新的“倍比”或“差比”问题,但可能会忽略“求和”问题,对此可以作一些提示。

从内容、目标、学情三个角度对习题进行解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习题的价值,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教学例题时,教师通常都会精心准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但对于习题的教学,教师一般会按照“ 尝试— 讲评—订正”或“分析—尝试—交流—订正”等套路进行相对简单的教学处理。其实,有些习题的教学也需要我们要像例题一样精心设计思路,用具用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习题教学的价值。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随例1 安排的“练一练”第2 题:

通过例1 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明确解决有些问题时可以用列举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列举时要注意“不遗漏、不重复”。所以,这道习题重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应用的过程和特点,感悟不同问题情境中“序”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体现习题的价值,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按以下几个层次组织教学。

1)理解题意。学生读题后,提问:“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搭配,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一说吗?”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意思,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明白符合要求的搭配有很多种,需要应用列举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

2)尝试列举。教师没有让学生在教材给出的表格中直接进行列举,而是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学习单上列举出所有的搭配。”这样,能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列举思考过程提供更为开放的空间。

3)交流反馈。习题的交流反馈不仅仅是答案的汇报,更应该是智慧的碰撞、方法的比较、策略的提炼。学生依次交流画图、列表、列式计算等不同的列举方法之后,重点要求他们说清楚自己是按怎样的顺序列举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列举思考过程,突出既可以“先选一种荤菜,再依次搭配每一种素菜”,也可以“ 先选一种素菜,再依次搭配每一种荤菜”,从而使“搭配的顺序”得以凸显。

4)回顾反思。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体会,强调“列举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列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

习题的教学同样需要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将解答过程变成研究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习题的教学价值。

提升习题教学的价值,除了深入钻研教材,用好已有习题外,还需要对教材的一些习题进行改编,以进一步提升习题价值。常见的习题改编策略就是使原本相对封闭的习题变得更加开放,因为开放的习题更具有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配套的练习六第1 题:

实际教学时,教师将问题改编为:“请你选择两个图形说一说,( )号图形是( )号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 )的比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改编,不仅减少了原题中给出的条件,答案更开放了,而且思考方法也更多元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要求也更高了。

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优秀的学生可以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一般的学生也能找出一些符合要求的答案。学生的思考也更加严密,他们要经历“大致判断→确定选择→调整顺序→准确表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已有认识,也能体会到放大或缩小的对象是相对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从简单的识别、判断向比较、综合等高层次思维有效进阶。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适时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在新课教学时,我们会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建立理解;在习题教学时,同样需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积极尝试“整体联动”,以便于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中随例1 安排的“想想做做”第3 题,要求学生“先填一填,再读一读”,然后进一步比较填出的分数大小。

可以把这道题与后续将要开展的实践活动“多彩的分数条”整合起来,以使习题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首先出示长条1”,再将长条平均分成2 份,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接着,依次出示表示1/31/6的涂色直条,但不出现平均分的虚线,要求学生估一估涂色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估计并说明理由后,课件相机进行验证。之后,进一步提出:“在1/31/6之间,你觉得还有几分之一?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下图: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这些分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后指出:通过观察多彩的“分数条”,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还发现了它们之间大小或相等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对分数获得更多的认识。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钻研与例题配套的习题,也要研究新课前后的教材,理清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学生的认知线索,将习题适当进行整合。上述教学设计,将课后练习与有关“分数条”的实践活动适当加以整合,从知识技能目标看,学生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探索了分子是1 的分数的大小规律;从素养和能力目标来看,学生的数感得到提升,发现与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教材习题不仅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还有着评价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收集学生完成习题的相关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和改进教学。围绕习题开展合适的评价,既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对于计算题,可以依据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的题数作为评价的标准。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中随例1 安排的“想想做做”第3 题:

在练习之前,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评价标准:在1 分半钟时间内正确口算出得数,并能说出口算方法的得“★★★”;在1 分半钟时间内正确口算出得数,但不能完整说出口算方法的得“★★”;在1 分半钟时间内没有完成或算错的题目不超过3 道的得“★”。明确评价标准后,学生都会努力争取最好成绩。组织反馈时,教师则可从相应的成绩统计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口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从正确解答、解释解题思路、举一反三(或一题多解)、总结反思等几个维度给出评价标准。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练习十第10 题:

可以制订如下的评价标准: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解答,并能清楚地解释解题思路的得“★★★”;仅能用一种方法正确解答,并能清楚地解释解题思路的得“ ★★”;能用一种方法正确解答,但思路表达不够清楚的得“★”。在这个评价目标的引领下,学生不仅需要正确解答,还会努力思考不同方法,更会在解题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和总结,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因为有了清晰明确的习题评价标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就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存在的问题就有了清楚的认识,由此他们的学习也就更有目标、更加主动。

转自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