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与表现性评价

2024/10/22 14:52:14  阅读:23 发布者:

“双减”政策牵动的不仅是家长和学生的思绪,而且要求一线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自己的教育教学。语文作业及其评价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尤为重要,是“双减”政策落地的有力保障。“双减”需要的是“让改变真的发生”,而不是形式、口号上的空洞呼喊。要想减少低效、重复、机械式作业,就必须改变耗时长、容量大的僵化作业训练。同时,教师也要从过去单一评价作业的经验主义中走出,努力设计出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作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提高试题设计情境水平”“增强真实、典型的情境创设”的明确规定,给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及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向。与过去注重知识记忆的作业相比较,情境化作业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更为全面精准。传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纸笔检测来完成,属于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看似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则只是表象。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功用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需要表现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来打基础。“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①表现性评价能够很好地评判学生运用既有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参与的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场”情境化作业与表现性评价

“在场”是指学生过去、现在及未来一定会参与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必须要直接面对的事物本来样貌,属于社会生活情境范畴。“在场”情境化作业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体现的载体。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和内涵,其价值是多元的,对应的评价也由过去的纸笔评价转为表现性评价。与此同时,作业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也发生了变化,由狭隘的利己的竞争价值转为全面发展的融入价值,由当下的生存价值转为未来的生态价值。情境化作业一般由具体任务、情境材料、真实问题组成。语文情境化作业是将语文学习中产生的真实问题放置在学生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的各类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或模拟现实中的问题。在情境化作业设计中加入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学生所学作为学习手段(形成性),或者它也是学生所学的一个应用(总结性);并且任务是相关的,因为它能使学习变得真实”②。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驱动下,思维是活跃的,因而学习有动力。语文情境化作业虽然是由教师负责主要设计的,但是真正的作用不是评估,而是一种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手段,由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所以,“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情境化作业以及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调整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创建更有意义的学习范式。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活动·探究”单元课后可供教师选择的作业比较少,而且该单元与同册教材中其他单元也有一定区别。其他单元的内容组合虽然也属于同一主题,但单篇文章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以及相应的作业设计,可新闻“活动·探究”单元课后却没有呈现作业设计。该单元内容的组成是在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任务中体现,以“新闻”为载体,同时把“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任务放置在真实、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因此,这一单元的作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设计。教师首先应明确的是,新闻单元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多少“新闻知识”,而是要把“新闻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语文能力,进而积淀为语文核心素养。

新闻要素中的“标题”是该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如果只是纯粹地看待这样一个概念,多数人可能会忽略而过,或者只是简单让学生去记忆这个概念的特点。教材中关于“标题”这个概念的解释,在《消息二则》的旁批中有明确提示:“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这是隶属单元任务一的语知点。如何把这样一个普通碎小的语知点放置在真实的问题中,形成一种“在场”的情境,同时进行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就需要教师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目的以及教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二是要认真掌握课标精神,将课标中关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充分内化为作业设计的方向。

请看下面这个设计是如何把“标题”这样的概念设计成一种情境化的作业并嵌入表现性评价的。

步骤一:选择背景材料。以苏州战“疫”进入新阶段之际,苏州重磅推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这样一个学生都熟悉并参与过的背景来设计作业。这一背景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具备激趣功能,而且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步骤二:设置真实问题。关于“姑苏八点半”夜经济的新闻报道很多,选择其中的几篇新闻并隐去标题,设置如下问题:

1.小苏在读报纸上某则新闻时,发现新闻的标题被墨水沾染,看不清了,请你帮忙从备选的四个标题中选择一个适合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州根据新闻报道中的内容,结合书中所学,想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你能帮帮他吗?

步骤三:布署具有趣味性的任务驱动并找准评价点。

1.这则新闻主要想告诉读者什么内容?你可以找出新闻中的核心语句和段落吗?

2.这四个选项是否都可以作为新闻的标题?

3.你可以拟一个比选项更恰当的标题吗?

4.你选择这个选项或者拟标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还有怎样的困难?

以上三个步骤属于“在场”情境化作业的设计,同时也隐含着表现性评价。首先,这次作业有着明确的评价目标,虽然作业设计中没有显性体现出来,但整体观察上述作业后可以发现,隐含的评价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情境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新闻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态能力,以及体现为一种新闻素养。其次,表现性任务也随着情境化作业的设计一起呈现在真实问题中。表现性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任务需要在学生的认知性上具有挑战性。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完成真实任务时表现学习成就的评价,其主要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表现的考查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水平、在完成任务时采取的策略、表现出来的态度与信心以及广泛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比利时教育家罗日叶认为,情境化的构成需要支持工具和命令这两个条件。疫情背景和新闻报道是支持工具,属于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在场”的环境。这种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熟悉、易接受、不陌生的氛围。同时,这种开放的形式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十分吻合,很适宜嵌入表现性评价设计,符合“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要求。命令是从支持工具出发,清晰完整地对学生下达有效的指令,可以让学生沿着指定的方向去思考。这种简洁明了、指向明确的命令取代了过去作业题干繁琐、公式化的描述,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而且,此类任务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把学生当下或未来将要“邂逅”的问题情境落实在作业评价中,学生完成作业就是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检测的是学生过程性的思维,评价的形式也不再单一僵化。简单地让学生记忆新闻概念的定义是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的。评价学生概念学习的最好途径是把概念放在情境中去应用。因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积淀,需要学生将这一概念与生活相联系,设置一个开放性任务,只有在真实情境下“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评价。

表现性评价设计不是纯粹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化知识为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表现性评价虽然要让学生明白当下自身学习的“点位”处,但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把握未来学习的方向和路径。

二、“问题”情境化作业与表现性评价

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的甚至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产生焦虑、困惑以及急切想要探究的心理状态。作业设计中有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问题”。教师需要有意创设问题教学环境,把问题放置在情境之中。“问题”情境化属于个人体验情境范畴。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激发内在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过往学习经验的有意识梳理。这里的“问题”既可以是语文学科内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社会性问题——问题除了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要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对问题时勇于解决的信心,从而获得一种积极正确的作业观和学习观。

设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的作业时,如果纯粹让学生去记忆背诵一些文化遗产名录或是进行简单的阅读,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为了把远离学生经验和认知的内容落地,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情境化作业来评价。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因为笔者所在的江南之地文化氛围浓郁,学生日常生活中和这类文化元素的接触频率较高,所以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就设置了“江南文化”这一情境,将作业任务放在一个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去阅读一些关于“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沉浸在文字中去感受和体悟文化的魅力,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二是真实的生活在“问题”情境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查阅资料、勾连生活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去探究和发现资料带来的思维和情感冲击的喜悦感,开掘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具体而言,该作业提供给学生三则材料,内容分别是关于江南文化的形成、江南文化在自己身边的体现以及本地媒体关于疫情之下三位上海姑娘在苏州“寻宋之旅”的报道。“问题”情境化作业的设计如下:

步骤一:典型任务。吴越学校“诗江南”文学社开展“江南文化”综合性学习,江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我们随着“诗江南”文学社来一场江南文化之旅吧!

步骤二:选择背景材料。江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江南文化内涵的探究,请你在阅读下面材料后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材料略)

步骤三:设置“问题”情境。

1.材料二中把江南文化比作一座桥,材料三也提到了黎里古镇中的众多桥,请大家结合本次“江南文化”综合性学习的结果,进行合作探究,说说“桥”在江南文化中的作用和内涵。

2.材料三提及新闻报道之后,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四家晚报的联合行动给疫情之下的民众以心灵的抚慰,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借疫情过度渲染,有炒作嫌疑,并不可取。对此,你怎么看?

“问题”情境化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业呈现的是有意义的真实性任务。这些任务是作为实地现场的表现而设计,“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空间,有着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除了对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检测外,还能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梳理、探究并形成自己的结论。“问题”情境化作业的设计看似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式是开放的,但在典型任务中也隐含着“作业的测试目的”。步骤三的两个问题除了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从材料阅读中形成思辨性。作业的形式是开放的,虽无定性答案,但关注的是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过程性思维。首先,学生在做此类作业时需要真正沉浸在所给的语言材料中,在阅读中形成整体的阅读感受和层阶性阅读体验。其次,作业的本质属性不是知识的识记和积累,而是要侧重语文知识的社会性功能以及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最后,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高水平的思维和复杂的学习,学生有了清晰明白的评价标准,都知道他们将被如何评价。上述“问题”情境化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对材料以及材料中涉及的观点的分析和判断,同时“问题”情境化作业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动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中的题干表述本身就是情境的设置,而且这种情境其实也是一种条件,教师在情境设置中必须注意的是情境一定是真实且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如果情境陌生或者过于虚假离谱,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问题”情境化作业设计中,情境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提供了支撑,而知识只是作为媒介工具出现在作业中。

三、“建构”情境化作业与表现性评价

“建构”情境化是指学生汇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形成一种情境并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后建构新的知识(答案)。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生成新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选择某一个答案,主要适用于学习过程,是伴随学生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的不只是结果。“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的核心不单是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是在减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和领悟已学知识。学生对已学知识是否存在质疑,如何让学生通过作业自行察觉到这些疑惑,教师不但要通过作业了解学生过去学到了什么,还要通过表现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了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学习。“建构”情境化作业可以很好地满足以上评价要求。

关于《社戏》中的少年双喜,鲁迅在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写这个人物。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析评判小说的人物,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作业的:小说中的双喜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孩子,你认为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这个作业设计看似有一定的“建构”情境,但问题却是一个伪命题,情境也是硬生生套上去的。特别是加上限制性的词语即“好与坏”这样的定性评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一知识点设置成一个“建构”情境化作业呢?

步骤一:设置“建构”情境。学习《社戏》一文后,小语同学发现双喜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同学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大人们、小伙伴和“我”看法不一致,你是怎样看待的?

步骤二:典型任务驱动。你能帮助小语同学通过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填写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吗?请探究双喜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步骤三:能力建构。

你的探究是(        )。

这个“建构”情境化作业设计,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对一些具体的作业进行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情境化,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辨性,既兼顾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的深度理解,又重点检测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双喜”这个人物在大人们的眼中是调皮、古灵精怪的,但是在小伙伴心目中却是一个仗义、有能力、值得信赖的同伴,而在“我”的视角下又可能是一个了不起、不可思议的人。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形象会发生变化,如果情境问题只是停留在“好与坏”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层面上,缺乏建构的意义,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冲动,更不会有探究结果。

“建构”情境化作业带来的变化是阅读理解与思考辨析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文本衍生的众多信息中建构情境并引发深度思考。上述《社戏》“建构”情境化作业的设计,步骤一需要学生在真实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这里的阅读并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在阅读之后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建构和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考试命题要引导教师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说《社戏》中描绘的事件是学生无法参与的,刻画的人物与学生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文本营造的氛围和人物所做的事情却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皮亚杰建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顺应”,就是当原有认知不能解释新的刺激时,就需要改变原有认知,以适应新的刺激。“解决问题情境时,学生要进行很多信息处理行动,需要从认知上、动作上和社会情感上调动学生的若干学习成果,而不是某个规则、公式、法则的简单应用。”③“建构”情境化作业就是要让作业内容与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相结合。学生是运用经验性知识迁移、建构新的知识(答案),完成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人物分析不应该是单一定性的,不同的视角、时空下,对一个人物的评价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而这样的形象分析需要借助高阶思维才能建构完成,同时也更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

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以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点,除了精心设计作业外,还要关注学生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是真实情境的营造,更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了一定的场域。为此,教师要将评价扎实稳妥地嵌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设计中。语文作业有其特殊的形态和内容,情境化作业与表现性评价的结合除了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外,还要借助评价手段来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因为,众多的表现性评价还容纳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利用评分规则引导自己进行自我主导的学习,促进和改善表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性评价为学生阐明了期望他们达到的关键学习结果;二是表现性评价还提供了促进学习的描述性反馈信息。[1

表现性评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显现出其思维和理解程度,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最大化地梳理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语文作业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作业除了形式上的多样化外,还应该向学生的生活敞开,让语文作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社会产生密切的勾连和呼应。如此,才能保障语文作业在较少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效用。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