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指出,要“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由此可见,从注重知识教学的单一单向的问答式教学形态转向“以生为本、以学为向”的情境任务型教学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主要概念的内涵
1.真实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者认识自己与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或条件。学习情境是否真实,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质量。因为课堂教学受环境限制,所以真实的学习情境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环境,既指对作品真实创作情境的还原,也指学生当下乃至将来可能真实发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境。
2.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指教师基于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设计,以相对真实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必须包含学习内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学习成果(作业或作品)。任务区别于问题与练习,具体内容如下图1所示:
具体教学中,学习任务主要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体验为起点,用真实事件或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转化为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学习活动,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引导学生在情境化学习活动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实现思维与学习力的发展。具体过程如下图2所示:
二、案例分析
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该如何设计呢?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八上第三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核心任务:规划“山水梦寻宫”,完成规划设计书。
任务1:学习《三峡》,完成“巴东三峡馆”的设计。
任务2:学习《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完成“奇山异水馆”的设计。
任务3: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完成“承天寺馆”的设计。
任务4:基于以上学习经验与所获成果,完成“山水梦寻宫”的扩建招标书。
任务5:①投标,运用视觉媒介朗读演说招标书;②评审,同学和老师作为评审,根据“招标评价量表”做量化评价;③定稿,手绘扩建场馆草图,完成《“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集》。
粗一看,这些学习任务设计包含单元教学核心任务和分解任务,有综合,有层次,情境创设也很新颖,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一联系学生实际思考就会产生疑问:这样的情境真实吗?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吗?显然,这样的学习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恐怕很难驱动其学习兴趣与进程,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案例二:《岳阳楼记》阅读教学情境任务设计
岳阳市文化旅游部门依托岳阳楼的人文历史背景,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1:作为旅游部门的宣传人员,请你结合《岳阳楼记》为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任务2:作为岳阳楼景点的宣传员,你要配合拍摄宣传视频,请根据课文内容提供一幅或几幅岳阳楼的精美
给摄制组参考,并说明理由。
任务3:岳阳楼管委会为增加观览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决定模仿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开设“时空互动馆”,你作为游客来到馆里见到范仲淹后,想跟他说些什么呢?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请充分阅读《岳阳楼记》,先独立填写采访单,然后小组讨论,完成对话脚本,推荐同学展示。
这几个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特别是对岳阳楼所在地的学生而言,更是可以激发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深刻理解文本,积累生字美词,建构语言运用模型,了解岳阳楼文化的深刻内涵,最终在语文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的路径
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设计首先要考虑将学生置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所谓真实,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感、认知度,能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思考、情感等融入任务语境中。
1.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关注点。教师要重视这个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请看下面《纪念白求恩》的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从“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三个方面,比较白求恩和“不少的人”的表现,学习对比手法)。
任务2:为自己的“偶像”确定人设标准。
白求恩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白求恩身上的很多精神品质都应成为我们“偶像”的标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确定人设标准。
要求:①从主到次;②有条理;③考虑全面。
七年级学生个人意识开始增强,已经开始寻找、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人设”是网络热词,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确定标准,会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投射属于其年龄段的自我价值取向。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有《偶像的崇拜》一课,再加上课文中的鲁迅、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孔子、颜回等人物的思想品格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自然会指向语言、情感和价值观。
2.勾连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
七上第五单元选编的课文《猫》《动物笑谈》《狼》都是写人和动物相处的文章,有对相处情形的描述,有对矛盾冲突的再现,有对相互关系的思考,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同时掌握默读、摘录、概括中心思想等阅读策略。
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结合学生围观、投喂校园中的流浪狗而保安却驱赶或叫城管捕捉这些流浪狗的现象设计了如下任务:
任务1:探究“流浪狗校园安家”现象,观察,调查,拍照,做好记录,写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狗的来历与现状;同学、老师、保安、城管的做法;本人的意见与建议;等等。
任务2:阅读三篇课文,学习默读、摘录、理清思路、概括中心,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填写人与动物关系探究学习表(见下表),形成课文学习小报告《爱我伤我为哪般》。
任务3:模仿《动物笑谈》,观察狗妈妈对狗宝宝的照顾,完成观察日记《流浪狗的母爱情怀》。
任务4:结合任务2的学习成果,设计问卷调查表《校园流浪狗——去or留》并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赞同清除流浪狗的同学写一封《告全体师生书》条理清晰地说明清除原因。赞成让狗在校园里继续生活的同学撰写一封请师生文明对待流浪狗的倡议书,并完成一份照顾计划书。
上述学习任务涉及的内容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边,而且任务驱动是多元且综合的——有调查访问,有观察记录,有实地拍照,有主题阅读,有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情况说明,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阅读学习课文,进而在活动化的学习任务中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素养。
3.调动已有知识与经验。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的后续学习要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与旧的交替循环中相互促进。比如,通过标题把握主旨是学习《再塑生命的人》的重点,由此就可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标题如何才能纲举目张呢?《春》《济南的冬天》《散步》《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都在内容、结构、主题上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调动学习经验,思考并小结标题对阅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请以“再塑生命”和“人”为关键词梳理文章,先画出思路图,然后简述“再塑”对“我”和莎莉文老师的意义。
4.依托家乡文化与地域文化。
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努力发现并融合贴近学生的家乡文化与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文化自信心。
生活在富春江畔的学生对“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吴均《与朱元思书》的文字中,教师应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射到真真切切的富春江的青山碧水中。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可选择):
▲ 富阳区文化馆要举办富春江风光诗文书画展,你作为《富阳日报》小记者,请结合《与朱元思书》《富春山居图》以及罗隐、董邦达等人的诗,为展览写一段开篇语。
▲ 学校摄影社团要举办一次“富春江风光”摄影比赛,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富春江的人文历史,激发大家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请你结合所读《与朱元思书》等诗文,写一封倡议书。
小记者、摄影社团很多学生都参与过或比较熟悉,开篇语、倡议书学生更是不陌生,再加上本地学生对富春江的亲切感,这样的情境任务设计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立足文体和文本特质。
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篇说明文,条理清晰、主次突出地将对建筑本身的说明、对历史画卷的描绘和对纪念碑内涵的阐释结合起来,用准确、客观的语言作了介绍,极具感染力和教育价值。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融说明文知识教学于学习任务中,能够消除就说明文知识教知识的弊端。请看下面的任务设计:
模拟开设《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访谈栏目,分设“播音主持团”“华夏导游团”“现场记者团”“幕后采访团”四个学习小组,以课文为依据,完成以下任务:
播音主持团:为栏目设计开篇词、串联词及总结语,完成主持。
华夏导游团:梳理文章内容,按预学单对纪念碑图示进行标注,以导游的身份带队讲解。
现场记者团:采访导游和游客。
【采访导游】
问题1:您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解的?为什么要这样讲?
问题2:您讲解时为何要强调每个作品中的人物和各式各样的物件?
【采访游客】
问题1: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您的心情如何?
问题2:参观过程中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说明顺序及其作用,品读语言细节,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从关注纪念碑外形的巍峨上升到关注其精神内涵的巍峨。)
幕后采访团:预设身份,参与活动。
问题1:雕塑家您好,雕刻纪念碑时您为什么要选用花岗岩和汉白玉为材料?
问题2:设计师您好,设计装饰花纹时您用了红星、松柏、旗帜以及牡丹花、荷花、菊花,这些装饰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细节品读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与精神内核的完美融合。)
四、设计学习任务的标准
1.目标指向素养提升。
情境任务不同于书面练习,实施任务型教学是要改变以往突出知识本位的以单一问答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习任务推动课堂教学,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与实践,让阅读教学不只停留于字词句篇的理解与品读,还要以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情感的综合提升为目标。
2.操作指向综合实践。
以任务推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要突出语文实践,有时还需要跨学科进行。比如,教学七上第三单元就可设计如下任务:
核心任务:以“致敬爱的老师”为题写一段歌词。
阶段任务:①通读三篇课文,归纳几位老师可敬的原因;②结合自身体验,对课文中的老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老师并阐述理由;③创作歌词,尝试吟唱(可邀请音乐老师指导)。
这样的任务设计,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还综合了阅读、鉴赏、积累、写作,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过程指向梯度推进。
由浅入深,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任务设计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请看下面《与朱元思书》的学习任务设计:
这样的梯度化学习任务设计,不是任务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新的同类或同质的学习材料,让前面的阅读积累为后面的评述与对联撰写提供基础与支架。
4.评价指向分层可测。
一般书面练习或作业都是以正误评判、答案比对为反馈形式,学习任务的反馈结果则往往是以某一成果的形式呈现,特别是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是逐步实现的。为此,对成果的评价必须要有分层、可测的评价标准,以实现对任务达成的有效驱动与增值。请看下面一位教师教学九上第一单元时设计的“优美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表:
综上所述,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设计,要以情境为基础,把碎片的时间统整为相对完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时间,用任务驱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语文核心素养。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