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般可分为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超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三种类型。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属于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在架构时需要依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等,主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统整,相应的评价设计也应该充分考查数学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和创新是否能带来学生思维的进阶、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评价与学习的深度结合。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统整,将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途径,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原来单一学科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往往会忽视跨学科学习评价,导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
厘析评价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强调对主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考查,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评价内容更为丰富。在实际操作中,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评价目标片面
传统的学科评价往往局限于考查学科知识学习与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即借助学科学习,强化“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理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更多地聚焦于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评价作为教与学的“指挥棒”,要与培养目标相匹配,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学习,往往会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意背道而驰。
2.评价内容不全
“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多个学科的有机融合”。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还受制于传统学科的评价,即使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往往还是一味注重对数学学科相关知识点、能力点、素养点的考查,未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以及包括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会导致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
3.评价方式单一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尽管教师采取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整个学习推进过程中呈现出的评价方式仍较为单调,缺乏多样性,更多的是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关注学习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需要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二
锚定评价设计原则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我们需要锚定跨学科学习的育人目标,遵循基本原则,为评价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提供明确的方向,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1.聚力培养“完整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强调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形成、素养的提升,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评价应当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变化,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2.致力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形成科学性、体系性的评价指标,注重多方面、有层次的科学反馈,帮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断进步。
3.着力凸显发展本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较为复杂,要求评价内容更为多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要求评价维度更加多样;这些变化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让教师无所适从。实际上,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身最大的发展为指针,通过制订恰当的评价目标,采用科学的评价工具,选择多样的评价方法,拓展合适的评价主体,就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且更有价值的评估。
三
明晰评价设计路径
要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必须“依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任务、目的去主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评价设计也应该充分考查特定学科知识的深化、拓展和迁移是否带动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势,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 借助评价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应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唯学科的弊端,更多地关注育人本质。教师可以依据跨学科学习目标,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核心素养等不同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确保每一个评价内容都能反映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学习目标包括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图方法;能够从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评价内容,如通过评价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任务,考查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通过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时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等能力。类似这样的设计,将评价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2. 依托评价过程促进学习活动
评价不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更多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真实的学习。评价“不仅是嵌入学习活动中的经常性评价,更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应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如在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学习评价已经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习主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素养的提升,也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要契合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契合了学习的全过程。如在学习新知识前,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活动经验进行评价;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一一匹配,对学生学习数据收集、图表制作、数据分析、科学预测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考查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有适度的评价,如对健康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等,以科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3. 凭借多元评价提升学习成果
以简单的“达成”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已经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除评价内容尽可能全面,评价活动要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外,还要不断丰富评价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较日常学科学习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来单一的书面测验,应结合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口头交流、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活动报告、成长记录等,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甚至是家长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发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自我的进步,反思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通过知识测试考查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能力;通过项目报告,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
基于上述路径,教师设计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量表(见表1),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使用,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同时更关注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 “四基”“四能”的培养,并且引发学生对健康、生命等话题的深度思考,从而真正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表1 “复式折线统计图”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量表
四
关注评价实施要点
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实施评价的过程涉及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是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评价实施能够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促进进一步发展。
1. 评价目标可感
清晰的评价目标是实现有效评价的基础。评价目标应明确、具体,并与学习目标相契合。明确的评价目标,不仅能够使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也能够让学生清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具体的评价目标则确保评价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习目标更为宽泛、多元,只有将评价目标表述得明确、具体,才有可能借助有效的评价促进高效的学习,真正引导数学教学从“育分”转向“育人”。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明确提出了能围绕主题主动参与观察、收集、记录、设计、分享等学习活动,主动与组内同伴合作、交流、分享,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等内容。这些可感的评价目标让教师和学生更明确学习的指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2.评价内容可测
合理的评价内容是实现有效评价的抓手。评价内容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应当覆盖学习的各个环节,即从学习的准备到学习的过程,再到学习成果的展示,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但又要坚守学科立场,厘清关键与核心,突出数学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确保评价全过程内容的科学合理,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因跨学科主题学习而使得评价内容过于繁杂、凌乱。教师通过可测的评价内容,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进程,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量表中,有三处针对跨学科内容的评价:“对学习主题有浓厚兴趣,关注健康、生命等问题”“针对健康问题请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如餐饮、睡眠、锻炼等”“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围绕‘生命’谈谈自己的想法”,等等。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有梯度的评价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评价方式可行
恰当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有效评价的路径。评价方式要科学、有效,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方式的选择,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选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主学科评价与多学科评价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等,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和内容。评价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借助形式来完成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往往涉及各学科知识点、智能点、素养点和跨学科思维,以及渗透于课程内容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等,在落地实施时需要有所侧重,面面俱到有时也会影响学习进程和评价效果。比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评价中,教师在不同学习环节后设计了评价,如导入环节“能从网络等途径收集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报告”“能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近视率等健康数据”等,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运用阶段,安排的评价是“能针对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能以建议或报告的形式提出预测及建议”,引导学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更是会利用数据来描述、表达,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呈现学习成果,改变了“数学就是解题”的传统认知,真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作为正在发展的人,具有复杂多样的特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在理念、内容、方式和技术等方面有所改变,以破解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评价目标片面、评价内容不全、评价方式单一等痛点,有效推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真正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独有的育人优势。
转自朱红伟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