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设计框架

2024/10/22 11:39:39  阅读:26 发布者: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解决和产品导向为主要特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1]它不仅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还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项目式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多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其发展势头愈加显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提出“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虽未明确提及“项目式学习”,但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这一理念与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思想,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性项目任务,通过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项目成果,最终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4]高度契合。义教新课标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既回应了课程方案的要求,也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契机。

一、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夏雪梅博士在其著作中曾提出“母语项目式学习”[5]的概念,然而,仅将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视为一种母语教学似乎不够严谨。这主要由于“母语”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当前学界更倾向于将“社会母语”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母语,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将“自然母语”——民族语言的方言作为母语。[6]所以,为了避免引起争议,我们主张采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表达来专指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来说,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系统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在此方法中,师生共同对语文学科本质问题或与语文相关的复杂现实问题展开持续探索。在尝试解决问题,设计、规划、完成项目产品的过程中,学生将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并掌握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对语文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以及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如果再形象一些,我们不妨作如下比喻:学科大概念和语文学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像“鱼尾”一样推动整个学习过程。驱动问题及其暗含的驱动任务构成了学习的骨架,如“鱼骨”般支撑起整个探究过程。驱动问题被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如“鱼刺”,具有共同指向问题解决的内在逻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系列语言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血液”和“肌肉”,构成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最终,学生完成的项目产品,如同“鱼头”,指向核心素养目标,是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具象化表现。(见图1

二、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框架

1.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的三要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点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必须包含“语文知识网”“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包含语言要素的项目产品”三个要素。

第一,语文知识网。语文知识网是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基础,它通过系统化地整合语文各类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有条理的知识框架。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将知识分为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以及元认知知识(反省认知)。[7]项目式学习侧重落实概念性知识的深化和迁移,同时不排斥事实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并可加强元认知知识。[8]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应明确包括事实性、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在内的语文知识网,以确保学习内容明确、具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设计高质量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语文界对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具体内容尚未达成共识。为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可先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确定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再根据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思想对以上知识进行适度提炼,形成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概念性知识”。最后,师生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形成元认知知识,最终形成某一具体案例的语文知识网。

第二,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课程方案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9]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义教新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类型——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10]这些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11],即用语文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

第三,包含语言要素的项目产品。项目产品是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果。它不仅仅是一个看得见的“东西”,更需要体现学生或团队的新见解或创造性,包含高阶认知目标。[12]鉴于学科的独特性,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产品除了要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体现学生对语文概括性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创造能力,因此还应包含真实、复杂的语言要素。常见的语言产品有口头语言类产品、书面语言类产品、视觉语言类产品以及多媒介语言产品等。其中,口头语言类产品有辩论会、场馆讲解等;书面语言类产品有绘本、调查报告、指导手册、公众号推文等;视觉语言类产品有演示文稿、海报、明信片、网站、地图、电影、微视频等;多媒介语言产品有课本剧、戏剧、皮影戏等。这些语言产品不仅要反映学生对相关语文概括性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而且需要学生开展多种有内在联系的语文实践活动或综合调动语文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或技能。

2.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四个原则

考虑到小学语文学科、学段的特点,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注重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3]因此,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应明确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利用自身优势,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阶段性强调项目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应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性强调项目应具有横向拓展性和纵向进阶性。横向拓展性强调项目应具有同一学年内拓展迭代的可能性。纵向进阶性强调项目在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关联、进阶发展。

第三,强调语言运用导向。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应该同时涉及语言文字内容的学习和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否则很容易落入“重意轻言”的陷阱。项目式学习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应侧重体现学生在生活中用语言求知、用语言做事、用语言沟通交流[14]、用语言解决问题[15]。

第四,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重要方式。义教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16]。项目式学习依托学习任务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应在充分实现语文学习任务群内容目标的基础上,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综合考虑教材和学生情况确定项目学习目标,设计驱动问题,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3.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六个步骤

1)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选择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项目式学习设计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方向和学习内容的整合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关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初步确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主题。

第一,结合教材内容,横纵关联,初定项目主题。教材是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依据,语文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可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项目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横向关联”要求教师将某一教材内容与同单元及同册教材其他内容进行关联,以确定项目主题。这种思路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同一学段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项目主题。“纵向把握”要求教师关注当前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学习周期中的作用,确保项目主题不仅适应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还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横向、纵向分析,教师可以初步确定既符合当前教学要求又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项目主题。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现实问题,敲定项目主题。项目式学习的精髓在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在初步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考察该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实际价值。这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总之,项目主题不仅要符合教材内容,还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综合三个维度,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目标由语文学业目标、通用素养目标以及项目成果目标构成。

第一,基于语文知识网确定语文学业目标。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中,基于语文知识网的学业目标设定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上文提到,语文知识网涵盖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具体内容。这些基础知识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石,必须在学业目标中予以明确。其次,概念性知识的目标设定应结合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类目标的制定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保能够引导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最后,元认知知识的目标设定旨在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监控与反思能力。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能够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第二,结合项目式学习特点增加通用素养目标。项目式学习不仅关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通用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能力[17]等。教师在制定项目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素养目标,并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跨学科学习内容和活动目标。例如,一个语文项目可以结合社会科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其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增加这些通用素养目标,项目式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定义项目产品确定项目成果目标。项目产品指的是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后,基于所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具体成果。项目产品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更能激发其创造力。因此,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目标中应单列项目成果目标,以清晰地描述项目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3)设计驱动问题,激发探究热情

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驱动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有效的驱动问题具备开放性、可持续性、挑战性、趣味性、真实性等特征。[18]“开放性”是指驱动问题的回答不拘泥于固定的结构或模式,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持续性”强调驱动问题探究的连续性和关联性,问题的回答不是一蹴而就的。“挑战性”强调问题应带有抽象性和智力上的认知冲突。“趣味性”强调问题应该让学生感到有趣,有亲和力。[19]“真实性”则强调问题与真实世界的关联。

4)明确项目产品,分解驱动问题

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明确项目产品和分解驱动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各项目标,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

第一,明确项目产品。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产品是为满足目标用户的某种语言运用需求,综合运用多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创造出的东西,既包括有型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在明确项目产品时,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产品应具有被人们使用或消费的功能。其次,与语文知识网关联,即项目产品应能体现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反映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最后,综合考虑项目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即项目产品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逐步实现各项学业目标。

第二,分解驱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明确项目产品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驱动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对应一个或几个子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项目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EDIPT模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使问题的分解更加清晰、有效。该模型包含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五个阶段。[20]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进一步优化问题的分解过程。

5)规划语文实践活动,形成实施方案

规划语文实践活动是将项目任务转化为具体学习行为的关键步骤。义教新课标提出的四种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方向。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这些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用言语的方式教语言”为核心理念,确保每一项学习任务都能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在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时,教师需要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进项目式学习的整个过程,并确保活动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一个项目可能从识字与写字的基本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阅读与鉴赏,通过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最终在梳理与探究中总结提升。这种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技能,还能使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通过系统的规划与实施,项目式学习既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又能有效达到课程素养目标。

6)回归教学目标,形成评价方案

这是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它决定了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展现形式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学业目标、通用素养目标和项目成果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能够清晰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例如,对于语文学业目标,可以设置知识掌握、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等指标;对于通用素养目标,可以设置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指标;对于项目成果目标,可以关注成果质量、展示效果等指标。具体的内容和维度由具体案例决定。

其次,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对项目作品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方案应涵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项目作品的完成情况和质量。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意性、作品的逻辑结构与美观度等,确保对项目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评价方案还应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即其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调控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全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其更好地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目前,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已逐渐深入,但相关研究仍多停留在个别案例的尝试和教师个人经验的总结上,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成为未来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我们对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设计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期望有更多研究者关注并深入探讨该领域,以推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