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收到一些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常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我经常和一些青年教师座谈,大家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仔细想来,我提高教学效率主要靠边教学、边研究,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促进教学。人们从事某项劳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式,另一种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机器,农民种庄稼,重复式的劳动就是只沿袭前人,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做,劳动效率当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去年一样,谈不上提高,劳动者本人心里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疲乏厌倦。科研式的劳动者呢?他们总是千万百计地从旧中创新,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劳动效率更高。由于千方百计地想新办法,他们工作效率当然高,劳动者本人也会感觉轻松快乐,积极充实,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
重复式的劳动倘若施加于演员、摄影这样光彩诱人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疲倦、困苦、索然无味。反过来,倘若科研式的劳动施加于焊接、种菜这样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常干常新、兴味盎然。
于是我便努力叮嘱自己一定要从科研的角度看待教育工作,要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发现、新认识、新提高。我的观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来效率才高。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就是要觉得:今天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板书要比昨天更富启发性;与学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强,就只做一个方面中的某一小点,这样嘱咐自己去上课,精神上就感觉很愉快,就总觉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边教学、边研究,具体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看多家之言;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文章。
一、看多家之言
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我刚教书的时候,便听说有个叫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倡“三段”“五环”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多老师说,只有符合凯洛夫“五六环节”要求的课才是好课。后来又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的教育家的主张和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才明白凯洛夫只是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苏联),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想来,我们就明确了根本没有必要使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非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抛弃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
我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儿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这样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
我还觉得,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他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这些年尽管忙,但我仍努力坚持看《外国教育动态》《国外科技动态》《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辽宁教育》《普教研究》等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育书籍外,也挤时间看弗洛伊德、荣格、雅科卡、卡耐基、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等人的著作,看毛泽东的著作,也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中国古典书籍。《袖珍西方名著手册》一书我买了一年多点时间,由于翻来覆去地看,看上去已经像一本很破旧的书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自己才有可能掌握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二、坚持写日记
研究,需要有素材,需要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积累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两种日记。一种是工作日记,每天做了什么工作,接待了哪些客人,开了什么会,到外地讲了什么课,做了什么事,每天必记。从1978年2月20日到中学教书那天起,一直记到今天晚间,一天也不缺。到今天已经记完了11本,约66万字了。另一种日记我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天开始写。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写所思所感,写风土人情,写善良的学生,赞喜欢的书籍,颂感人的文章……到昨天晚间,11年来一天不缺,已经完成110多万字了。
日记能帮我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人很奇怪,许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觉会忘了做,甚至记不起曾经做过,而写了日记,常翻一翻,能使我们达到昨天曾达到的高度。至于要搞教育科研、写文章,需总结回忆自己过去的有关情况,日记当然是最好的材料库了。
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变得狭隘、自私、消极、懒惰。大脑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些。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宽厚助人,就能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日记文体不限,可叙述、可论述、可描写、可抒情,亦可兼而有之。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想到哪写到哪,不用考虑润色词句,怎么高兴、怎么轻松就怎么写。
日记长短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刚开始,写几句话,时间长了,能力强了,便增到三五百字。即使这时,我也不限定自己每天必须写上500字不可。仍然是顺其自然,想说的话多,我有时写一两千字,要说的话少,也有时只写三五十字。不过分约束自己,便觉得写日记是乐趣,不是负担。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纵即逝,那就拿出笔来,将它记在左手腕上,晚间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记。人很奇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脑中常常突发奇想,闪着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如果不及时抓住,这一想法会立即逝去,时过境迁之后,再也不会忆起。为了超越自己,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人必须善于抓住这些灵感。
望着这些年自己写完的26本共170多万字的日记,我觉得它们真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资料库。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写论文的资料: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欢乐与苦恼,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教学方法适用的群体与个体范围,以及多方面的具体数据。
三、坚持写文章
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论水平,写日记积累了素材,这都仅仅是搞科研的准备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写文章。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位教师都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但有机会是一回事,有没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其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大的远的不说,每天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尽可以写成文章。写成调查报告、教学杂感、实验报告等都行,如《谈今日六节课的节奏》《45分钟学生注意力变化》《不同性格学生自习课表现异同》《五分钟记忆力比赛结果分析》《男女同学自习课目制力比较》《课间操动作到位情况与学生性格的关系》《眼保健操乐曲与学生动作协调状况分析》《长跑过程中学生的耐力比较》……
单是一堂语文课,就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写成文章。如学生因性别、性格、智力、体力、兴趣、爱好、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均有不同,据此就可以分别写出几十篇文章。总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
常有人以为,写是输出,输出是有资历、有经验、水平高的人做的事。年轻人写文章,常被无知的人讥笑为:吃了一把草,便想挤出两杯奶;自身只有一杯水,却想往外倒一桶。我总认为,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因为要写,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就要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例如我写《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先看教育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是怎么谈的,有几派不同的观点,富有经验的老师和前辈是怎样做的,我和人家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显然这样学习理论与经验,比平时随意翻翻,吸收与消化的结果要强得多。
写作文又是输入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人平时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往往不够强。如果写《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期就会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效率感的计划和措施。这个学期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就会明确得多。实践一个学期后,按提纲写文章,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下个学期的措施、计划。这样,下个学期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本学期。坚持写文章确实有助于提高输入教学能力,绝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会将原有的教学能力也输出了。
刚开始写,最好选题小一些,这样容易驾驭。刚开始就写大题目,如“当今世界”“谈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等,往往有害无益。刚开始写,不要想尽善尽美、一鸣惊人,而要有不怕“一鸣烦人”的精神准备。文章写出来了,会有许多人批评,许多人心烦,甚至骂娘,我们把这些批评意见中合理的成分吸收过来再写,这样水平就逐渐提高了。
刚开始写,不可急于发表,或者能发表就写,不能发表就不写。写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就算一辈子写了数百篇都没发表,但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效率提高了,不也是最大的收获吗?
以这样的观念指导自己,我每学期都坚持写几篇文章,到现在已经发表了66篇。
有的青年教师问我:“你既当书记兼校长,还当两班班主任,教两班语文,还有23个社会兼职,哪还有时间看书、写文章呢?”说心里话,我看书、写文章,没有加重负担、延长工作时间,反倒为我节省了不少劳动时间、减轻了负担。如果采用重复式的劳动方式,我早就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压垮了。正是读书、写日记、写文章,才使我初步进入了科研式劳动的境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工作效率。
真诚地希望青年教师都能够边教学、边研究,都能够看多家之言、写日记、写文章,采用科研式的劳动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向着教学的自由王国迈进。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