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课题选题的定位、原则与推进路向

2024/10/17 13:34:18  阅读:31 发布者: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和共同策略。一线教师在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后,只有通过反思性的课题研究,才能成为有学识、有思想的师者,才能够洞察教育的本质并产生深刻的教育思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选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1],主要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选题是否恰当,不仅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内容与目标,而且制约着研究工作的成败。在选题实践中,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指向不明、不够聚焦,缺乏新意、过大或过小,脱离实际需要”等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课题选题的能力,对提升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师课题选题的定位

(一)着眼于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履加快,改革的问题和内容十分广泛,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许多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从理论探讨中寻求实践路径。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了改革积极的探究和回应,是推动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方向进行选题,最能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要站在国家战略和改革发展的高度,立足职能定位,瞄准教育教学,紧扣“五育并举”,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还应着重在“‘三新’实施”“‘双减’提质”、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养培育落地、教育数字化应用等方面选题。只有抓住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普遍关注的最新政策、重要任务、重大行动,以及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思考点、实践点、切入点进行选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引领作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真问题

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需要、活动、经历与体验中挖掘选题,既有利于教师在工作场域中结合实践经常性地尝试、探索、研究,又能借助问题的解决彰显研究个性与特色,进而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与高校或研究机构里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有所不同,其从事课题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服务实践需要、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课题选题应面向广阔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寻切入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矛盾中选题。这样的选题更加生动、有力。

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范畴和内容来分析,一般会碰到四类问题:第一类是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即基于某一学科实践中涉及的环节、过程、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如“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二类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如高效课堂的构建、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等;第三类是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如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集体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第四类是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建设问题,如教材的使用、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有特色的教学设计等。这些从中小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与事实相符合、能够揭示事物之间一定矛盾关系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代表性。这些问题恰恰也是课题研究需要聚焦和把握的真问题。

(三)着眼于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新提升

引导每一位教师踏上从事一些研究的幸福之路,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的谆谆教导。如果说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就是这幸福之路中的一条,那么选题的过程就是教师经历“选中明,明中得,得中立”,最终走向“立中成”的研究道路的开始。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反思教育现象、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要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应做到:一是选题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渗透研究,探索解决,避免出现研究与工作“两张皮”现象;二是选题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教师主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教师长期关注的领域,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教师以课题为抓手,深入地改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选题与自身专业所长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所长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间包含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客观明晰的学科认知,更有研究成果获得共鸣与认可的成功体验。

中小学教师课题选题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契合需要,遵循价值性原则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如果不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不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不能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和“以生为本”的课堂革命服务,那研究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要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为教育教学实践和需要服务。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就是选题要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工具价值。理论价值体现在选题通过课例研究或案例研究的方式,用课例或案例去印证理论的指导价值,凸显课例或案例研究的意义,从而提出补充、衍生或完善已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主张[2];实践价值体现在选题契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研究能有助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改进和改变,有助于推进工作进程,最终有助于指导解决真问题;工具价值体现在选题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或者课题成果可以拿来解决同类教育教学问题,有推广运用价值。

(二)关注发展,寻找差异,遵循创新性原则

杜威说:“如果我们沿用过去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学生,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教育学生需要用推陈出新的方法,研究学生也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方法。一个好的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即要将研究聚焦于学生的生长点,聚焦于为学生的发展增值赋能,要通过研究在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实践策略。中小学教师在研究学生时,关键要体现出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今天的学生作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和发展中的人,与过去的学生在学情上有何差异,今天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上有何差异,以及借助前沿的学科教学法、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成果等来启发、引导、教授今天的学生时与以往的教育教学有何差异。

因为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独特性,对这种独特性进行研究就具有了创新性。因此,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应突出因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发生变化时生发的理念、观点、方法、样态、策略等方面的新的研究点,应体现凸显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习机制和学习进阶时课堂变革过程中的创新性。

(三)扬长避短,大小适宜,遵循可行性原则

实践表明,中小学教师更适合从微观研究入手,开展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面对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如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辅导、家校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为完成工作、胜任角色,必须研究教材、分析学情、探索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一切。实践即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育教学实践过 程与研究过程融合为一体,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选题不宜过大,研究点越聚焦就越容易把握,越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相关就越易于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选题时,教师应优先考虑从个人擅长的领域入手,充分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发挥已有优势,扬长避短,选择大小适宜的课题。课题的“大”与“小”,指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的价值[3]。“大”与“小”是相对的,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大”“小”适宜有两层含义:一是选题适合一线教师,所选择的课题是一线教师能够把握的小、精、实的具体问题;二是选题能够执行,即具备开展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可投入研究的时间与经费、可获取的素材与数据等。总之,中小学教师的课题选题一定要是与教育教学实践休戚相关的问题,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能力范围内需要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课题选题的推进路向

(一)发现差距、找准问题是课题选题的基本前提

研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课题选题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问题可以是给定条件与目标追求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是某种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的不一致,或是关于该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核心要素之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体与要素之间、教育内部状态与外在要求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或相冲突的关系,通常表现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或差距[4]。

问题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类:一是现实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直接面对、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纪律松散、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师生关系有待改善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即教育新理论和新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时所遇到的问题[5],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三是反思性问题,即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行为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得出的问题[6],如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以往被忽视的现象,发现以往没有发现的矛盾,反思以往觉得是常态的问题,要知道外部差距往往是内部矛盾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些偶然出现的现象、矛盾和问题,经过不断地抽丝剥茧、比较分析、科学提炼,就可能产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选题。

(二)文献梳理、探明已知是课题选题的重要基础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求未知的活动,要探求未知,就得先明了已知。科研选题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着说”,既要找到已知因素,如已解决的问题、已达成的共识和已验证的方法,避免重复研究,又要找出未知因素,即现有研究的不足在哪里,还有哪些问题尚待研究解决,进而找出新的研究生长点。只有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合理确定一个课题,正确把握研究方向[7]。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某个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对文献资料的掌握反映了研究的视野和基础,折射出研究者的学术功力。文献梳理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前后看”,指从研究区域上要全面参考国内外、省内外的文献资料,审视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二是“左右看”,指要以文献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对话同行,融合多元观点,通过对话交流、大胆追问,确定选题的思路;三是“上下看”,指要考虑时空跨越,综合多年来的相关文献材料,特别是近三年的研究文献,从文献的阅读、分析、借鉴和质疑中明确选题方向。有时,课题选定的问题不是一下就可以确定的,需要反复思考、深度聚焦,并在限定的问题范围内展开学术探究[8]。我们要深入探索前人研究的空白、错讹或疑惑之处,不断打磨理论武器,调整研究视角,探索研究路径,最后确定选题。

(三)紧扣政策、反复凝练是课题选题的有效路径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开展课题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好的选题。好的选题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经历“追风去”的过程。所谓“追风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需要扎扎实实地研究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会议精神、重要任务部署、重要政策文件,从中寻找、发现并确定研究的选题。即使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选题,也要紧扣国家视角的内在逻辑,以小见大、以小见深、见微知著,从具体选题中挖掘出与国家战略、改革发展的有机联系。选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反复消化、吸收文件精神,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去契合国家层面、政策层面需求,弥合需求侧与供给侧差距的过程。二是指善于借鉴他人经验,深入学习分析近年来各级各类已有立项课题和选题指南中的议题,深入挖掘、转换核心期刊中的课题研究成果,重组研究要素,提出新的研究选题。三是指追随旧有课题,在旧有课题基础上加工、修改、优化,根据已完成课题的范围和层次,从广度、深度,理论、方法,不同的视角等方面再度挖掘、拓展和延伸,从而产生新课题。不管是借鉴还是追随,其本质都是老问题与新背景、新方法、新材料、新对象、新数据等的结合,使某一选题常做常新。

(四)有理有据、理论先行是课题选题的提升之要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9]。许多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深陷具体工作中而疏于理论学习,导致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停留在浅表层面,未能用适切的理论观照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由此造成理论分析与问题分析自说自话、缺乏连通[10],研究成果因缺乏理论依据而沦为工作总结或教研方案。因此,课题选题一定要有理有据。

选题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在深入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者应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思路和重点,明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二是选题要以事实或定量分析为依据,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为课题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帮助,在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下,才能保证选题的科学性,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三是选题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教育理论对选题起到规范、解释、指导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离开实践支撑的理论指导是隔靴搔痒式的指导,这两种情况都背离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真谛[11]。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确保在实际教育实践行动中对理论加以补充、修正、完善,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反思性价值,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理论指导研究的全过程”。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选题如果脱离实践、脱离教学、脱离课堂,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题选题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基于何种来源,都要以教师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作为选题的参照条件,形成研究的大致内容和范畴。不要脱离自己工作经验的范围,进行与工作完全无关的研究;不要脱离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与自己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不符的研究;不要选择缺少资料、文献搜集渠道的研究;不要选择自身无法控制、无法操作,在能力、时间、技术、资源等方面不能实施的研究。要紧扣政策契合点,善于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方向上选题,及时回应政策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找准理论支撑点,善于从新的理论成果中找到破解现实问题的新路径;要探寻教学适切点,善于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不脱节,课题研究与实际需要不脱节。

转自普陀高中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