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今年秋季新学期起,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个省份开始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将“学习任务群”落实到新教材中。
那么对于“学习任务群”,它的设计依据是什么、结构及学分又是如何安排,教师们如何用好新教材,实行学习任务群教学?一起往下了解!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课程结构
01.设计依据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 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4.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
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求;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
02.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03.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设计12学分,供学生自由选择。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对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温儒敏: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新术语,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也是贯彻到新教材的最重要的理念。
面对这个新事物,大多数老师感到新鲜,又有些犹疑和焦虑。有些陌生感是正常的,焦虑则大可不必。
学习任务群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观念提出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新形式。以前我们大概也都不同程度尝试过“主题教学”“综合性活动”“大单元教学”等,很多做法和学习任务群都有共通之处。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以前我们熟悉的教学经验经过调整和改革,也还派得上用场。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根据?为什么教材要改为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的单元教学?以前是以单篇课文和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课是一篇一篇讲的,教师讲授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课都学得比较精细,知识点和能力点突出,但灌输式讲解过多,“刷题”太多,学生自主学习太少,读书太少。
比如讲散文,尽管每篇的特点不同,但教学的思路程式大致就那样,总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作者情思、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等,最后得出诸如“情景交融”“比喻的手法”“形散神不散”之类大同小异的结论。
“刷题”也大都围绕这些内容反复进行。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显得零碎、重复、随意,可能跟这种陈陈相因的教学方式有关。
现在高中语文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希望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主要学会哪些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这种形式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也有助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普遍注意到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大家也都在改进教学,只是因为高考的压力太大,应试教育的那些“套路”仍然很有“市场”,这都是两难,老师也很困扰的。
新教材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和新高考的要求更加贴近。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办法。
如何实行学习任务群教学
备课时首先要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毛泽东诗词,有现代诗、外国诗,还有两篇现代小说,文体很杂,大家可能不太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抓教学的内容、目标。
我们认真研究这个单元的导语、课文、各课的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就会了解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学习任务群,单元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学类阅读的基本方法,领会和思考“青春的价值”。
教师备课,就可以聚焦这两个任务。教师用书中对单元的任务也会有所提示。
掌握了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第二步工作,是把任务细化,化为教学的目标、要点、难点,形成教学方案。这就关系到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怎么使用。
单元学习任务不同于以前的习题,不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的练习,而是对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案的提示。
单元学习任务应置前,是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参照单元学习任务,来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环节。
教案的设计形式要改一改,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课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4个单元学习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不要求回答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
教材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已经提供一些活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也是分层次的。
备课时应当认真研究单元学习任务,看怎么把这些任务转化为问题和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教材没有为每一课设计好教学方案,因为学情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情,去自行设计。
也可以超越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自己另外设计一些可能更加贴切有趣的活动,去完成单元的教学。
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课标,看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
比如对必修“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就强调精读作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那么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启发学生通过诗歌和现代短篇小说的欣赏,举一反三,掌握阅读诗歌和短篇小说的一般方法。
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也有建议,包括如何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引导制订读书计划,等等。
这些建议在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已经有所体现,备课要关注是“如何体现”的,并把这种“体现”的意图转化为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实,课标对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
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新教材也在努力体现,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单元,应当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能力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学习任务群是新教材主要的教学形式,尝试这种新形式,必须先认真研究新教材如何贯彻新课标,这是使用新教材首先要做的“功课”。
当然,围绕学习任务群,有些新概念和新要求,也必然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与革新。理解这些新概念和新要求,对于用好教材也关系甚大。
转自小学语文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