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

2024/10/15 13:56:22  阅读:22 发布者: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拓展型任务群之一,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新增的重要课程内容。其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在学习方式上具有变革性。义务教育阶段,不单是语文学科,历史、地理、数学等其他学科也都设计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国家之所以在多学科中同时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灵活型人才。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实施却面临不少困境。好的实施来自于好的理念。笔者长期从事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究与实施,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三大理念:一是学习主题设计的情境性;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性;三是学习评价的针对性。以下结合实例作具体阐述,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习主题设计的情境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可见,学习主题设计是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首要任务。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领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强调“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新课标中的一个高频词,“情境”指向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获得学习成果,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设计离不开“情境”这一要务。笔者认为,主题下的“情境”有两个关键要求。

第一,情境的创设要求“真实”。

情境真实是领起主题学习模式的关键。真实情境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价值和意义的情境”,是主题学习下的大语境,是解决真实问题的钥匙。

真实情境应是学生可知可感的情境任务。如笔者在《渗透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一书中开展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专题,就以学生熟识的电子游戏设置主题写作,通过“你是否喜欢电子游戏”“你喜欢哪些电子游戏”“请列举你知道的电子游戏”等问题进行讨论、对比,提出“沉迷游戏”“游戏文化”“我们与电子游戏”的学习主题,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辩论、组织问卷调查和撰写文章。

此外,还可结合本地乡土(地域)文化资源设计情境主题。在初中语文跨学科实践研究任务中,基于学生家乡乡情、生活实际,笔者就借助漳州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展初中语文、美术、信息科技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设计了“淘最古城:漳州古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设计问卷、进行访谈,并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呈现创意个性古城文创作品的任务。真实背景下的情境更加贴合学生实情,有利于任务的落实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二,情境的布局强调“贯穿”。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学生探究问题的“起笔”,更是解决问题的“全程”,持续性地串联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向成果的“靶心”。教学过程若丢失了对情境的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合作、交流和表达的动力就很容易中断。

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真实的课堂难以凭借执教者“一己之力”实现全程的“预知预设”。因此,在学生能动的课堂里,情境的生成是有动态增补和调整的。学生在贯穿中有所领悟,在合作中有新认知,细化任务指令,丰实情境内涵。比如,“淘最古城:漳州古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中,贯穿学习过程和任务指向的是“设计制作文创作品”。活动之初,笔者以“摸清古城文化家底”为情境,设计了搜集资料的任务;接着以“市场调研,明确开发设计定位”为任务二,立足于“文创产品开发”的真实情境;以“创意设计,转化古城文化IP”为任务三,结合语文、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设计制作出真实可感的文创作品;最后,在“推广运营产品”的情境任务中,实现主题学习任务的完成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在一以贯之的真实情境任务中,在任务细化和实施的过程中,目的明确且有效地推进了学习成果的形成。

二、学习活动的组织性

主题学习下的学生活动,改变了以往课堂个人单独接收、完成任务指令、反馈学习成果的模式,转向团队、小组合作探究、分工细化、合作展示等新方式。学习活动有了组织性,自然就更加强调学习群体的团队意识。

第一,教师之间的“跨界联袂”是学习活动组织的亮点。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是新命题和新思考。新课标下的跨学科学习开拓了新视角,即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有了“跨界”协作与组织。学科教师的联合教研成为学习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常态行为,甚至横贯学习活动全过程。例如,在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设计中,以初中数学“黄金分割”为情境,依托多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困难点和任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调查采访、现代技术支撑等方法,将对“黄金分割”在数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理解与语文写作链接起来,进行跨学科学习,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实现对“黄金分割”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是某一学科教师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主导学科教师除了关注本学科内容、体系之外,还应该利用学科互涉,展开“联合教研”,找寻学科间的连接点,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和共融处,从而建构多学科知识体系,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统筹推进。

第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统筹安排意识是学习过程的法则和基石。基于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本身就是一盘有预设、有布局的“棋局”。正是在这样的组织纪律下,主题情境的创设才能有效运用,完成任务的指向才能一以贯之。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漳州古城中轴线探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习任务初始阶段组建小组、进行小组分工和责任分配,实施过程中主题任务下的子任务生成以及成果交流和展示环节的形式及呈现方式等,都应该是在有效的组织和统筹下实现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做好规划与分工,提升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三,完成实践性任务,构建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是由单一任务向任务群的转变。因此,主题活动的组织性不仅要求师生间的组织协同,更需要各任务群间的有序组织。多个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各个学习任务因其问题链而以层进、并列等组合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依据任务的难易循序渐进,为学生完成主题活动构建任务支架。如在《渗透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专题中,开展端午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过程包含三个任务(如下图3)。并在任务二“与端午来一场亲密接触”中下设四个子任务——“文学中的端午风情”“舌尖上的端午味道”“民俗里的端午情结”“中韩间的端午纷争”,制定任务清单,完成文体写作。

三、学习评价的针对性

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是跨学科主题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渗透在评价过程中。对跨学科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价,是保障活动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价应是有成效的,能使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明确目标,使活动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推进,因此评价要有针对性。在漳州古城系列跨学科实践研究活动中,笔者就很重视学习评价的作用,在活动中总结学习评价的经验。

1.目标完成度的评价针对性。

评价这一学习能力的提出和实施是十分瞩目和新颖的,但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疑问,如评价如何进行、评什么、尺度如何把握、评价的意义何在等。与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逆向、纵深式地解决问题,学生从被动支配学习转向自主设计和体验、有效交流评价和成果展示。这就要求评价要有一定的检测、激励作用,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规范评价的针对性,以目标完成度为评价的核心和抓手,让学生在清楚活动目标的同时,看到活动成果,发现活动过程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会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报告单、成果展示、反思总结、角色扮演、项目研发、实验操作等评价过程中的知识获得均在“未学”时就已巧妙“学到”。在“漳州古城中轴线探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前期环节,学生在观察、思考、提出设想之后交流讨论,在设计方案环节及时针对方案进行集体交流、改进和总结,围绕活动过程中的环节进行讨论交流和经验分享,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评”的过程中完成目标,真正迈向了“用以致学”的新通途。

2.过程性评价的针对性。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重在过程。指向完成任务目标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阶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完成的学习成果为依据。跨学科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相比传统课堂模式,学习活动的约束力、规范性和完成度等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弱化教师的“权威”之下,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有效落地,设计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反馈跟踪越发重要。有了过程性评价,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学习评价中针对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如下表2,在“漳州古城中轴线探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评价量表覆盖整个活动全过程,既有总结性评价,又有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评价中强化了规范性和任务的行进性。

3.质量指标评价的针对性。

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达成的程度,从多个层面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评价的精准性依赖评价量表的研制。质量指标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不同项目主题、不同环节流程、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任务目标等在量化评价中的质量指标都应该作相应调整和规范。在细化评价项目、评价表述清晰、评价设计等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多维度、有针对性的量表指导,以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方式的反思和监控。

如下表3所示,在“淘最古城:漳州古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跨学科任务学习案例中,这个评价方案是针对学习环节之“学生学习作品”进行量化评价的。质量指标评价包含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维度评价,以“优秀”“良好”“及格”“还需努力”为评价等级。除此之外,质量指标评价也可以用百分比、分数、支持率、参与度等作为标尺。这是基于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动态进行设计和调整。

基于学生评价活动设计,教师应带领学生深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途径的多样性,考核评价内容与学习主题和目标是否一致,以及与核心素养是否相契合等一系列问题。评价的诊断功能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诊脉,也是促学促教的重要参考,更有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的改进和完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串联知识系统和学生认知的过程,在情境中再现意义,将知识串联成线、重组成片、编织成网,实现思想方法的思辨提升。学生的知识经验被重新打破、编码与重组,是其成长的关键点,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奇妙之处。

总而言之,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课程形态与教学策略。我们致敬先驱勇于立新,也深知这一切是为“学”而奔赴、为“教”而拓荒、为未来而阔步的全新跨进!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