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初探,浅谈情境化教学的四大秘诀!

2024/10/15 11:28:44  阅读:152 发布者: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初探

“情境”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34次,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出现43次,是本轮课改典型的高频词。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高考评价体系则“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情境载体”让考生必须面对具体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与技能。

语文知识、能力是确定的,可衡量的,但脱离具体情境去测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孤立的、琐碎的知识或者能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难以成就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了情境,考生就需要将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整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去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完成特定的任务。情境,在高中课程标准主要指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的个性化、内显性,社会生活情境的复杂化、多变性,学科认知情境的逻辑化、深刻性,在给命题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应试的可复制性大大降低。换一句话说,情境的介入,特别是情境的具体多样、纷繁复杂,使得刷题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难以实现。

比如2024年北京卷中的微写作题目: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试题命制的情境化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具体情境设置、强调应用与表达、促进思维发展以及避免简单识记等。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视。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正所谓“无情境不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抽象的、生硬的、灌输式的、机械的教学。情境教学强调以情境为支撑,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使其既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又能成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呢?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情境教学的“四性”——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特征。它指的是学习情境最好来自真实的生活,也可以是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某种生活情境。这种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启发他们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中,真实性体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产生关联。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引入课文主题,或者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沁园春·长沙》在导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湘江秋景的视频或图片,配以激昂的音乐,营造出毛泽东笔下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景象,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时代,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哦,香雪》通过讲述一个类似农村女孩进城的小故事,或者展示一些农村与城市差异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城乡差异、个人成长等主题的思考,进而引入铁凝的这篇小说,探讨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二、梯度性

梯度性指的是情境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梯度性的设置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在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中,梯度性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呈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并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逐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拿来主义》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梯度进行教学设计:

1.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观点。

2.深入理解: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作者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3.拓展延伸: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三、问题性

问题性是情境化教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它指的是在情境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或挑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要从情境中来,是教师基于情境内容而发起的提问,是学生面对情境内容而产生的疑问。在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中,问题性体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包含一定的问题或挑战,这些问题或挑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或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如《赤壁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与问题设置

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朗诵、视频或

等方式,创设一个与课文情感相契合的情境,如赤壁的壮丽景色、苏轼的豁达人生等。

导入后,教师会设置一系列问题,如“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何而喜,为何而悲?”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问题引导与思维深化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从景色的描绘到情感的抒发,再到哲理的探讨,层层递进。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问题反思与拓展迁移

在解决完文本中的问题后,教师还会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如“作者的情感变化对我有何启示?”“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等。

此外,教师还会将文本中的情境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如通过角色扮演、走进自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四、社会性

社会性指的是情境化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通过创设具有社会性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中,社会性体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如《拿来主义》,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本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拿来主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以及如何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这种社会性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有效的情境教学,不仅要关注情境本身,还要关注到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策略等。当教师把握住情境的这“四性”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情境既有“情”又有“境”。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