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的问题与对策

2024/10/15 10:04:29  阅读:14 发布者:

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一部分。2021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着重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教师要通过发展性评价,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学业质量标准,教师要反思当下的非纸笔测评,提出改进的对策。

非纸笔测评的问题

(一)目标虚化,忽略考试目的

部分学校非纸笔测评的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但观照课程目标不足,忽略了测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素养发展主旋律。比如,某学校在一年级非纸笔测评中设置了如下测评目标:第一,正确认读本学期学过的拼音,发音标准;第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选课文;第三,正确、熟练地背诵教材中要求的内容;第四,结合

或心情,说一段话,把意思说清楚、说完整。测评目标是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反映,应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以上测评目标仍旧指向单项的知识检测,没有描述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不能准确反映本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二)情境泛化,任务缺乏整合

不少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情境化的非纸笔测评,努力打造充满童趣、素材丰富的测评空间。但测试主题偏于形式化,“趣味闯关”“游园嘉年华”等情境泛化问题较为突出。有的情境与任务的关联度不大,有生拉硬套之感;有的情境是在原有测评板块中刻意添加的,使测评内容变得芜杂,干扰了学生的答题。比如,某学校二年级非纸笔测评创设“我是小福娃,勇闯哈尔滨”活动情境,营造“哈尔滨云旅游”的活动氛围,设计“读拼音”“认汉字”“讲故事”三个游园项目,意在通过项目测评让学生感受东北文化。这种“背景式”情境只是作为测评的引子,与三个游园项目关联性不强,没有起到串联的作用。三个游园项目又缺乏整合,考查相对独立、单一的语文知识,导致学生参加测试的目标感和意义感不足,无法充分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标准简化,评估信度不高

非纸笔测评中评价单的使用已成为教师落实评价的一种自觉行为。但部分学校的评价量表缺乏对语文关键能力的提炼,表现等级缺少具体的语言描述,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作品成果。比如,某学校一年级上册“我会读”的测评项目,设计了如下评分规则: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错误02处,达到优秀等级;朗读基本正确,错误34处,达到良好等级;朗读不够正确、流利,错误56处,达到合格等级。这样的评价量表语言描述简单,对朗读能力的层级表述不清晰,学生很难了解自己当前的表现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结果淡化,难以引导教学

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只注重测评过程的组织,忽视评价结果的分析。比如,某学校采用“太阳章”“月亮章”“星星章”等级制进行反馈,学生拿到的只是一份测评项目星级的评价单,没有教师评语,无法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评价结果无法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明确方向,无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精准指导。测评结果是诊断教学问题、明确最新学情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将评分规则中的等级表现与学生实测结果进行比对,寻找改进日常教学的策略。

改进非纸笔测评的对策

(一)评价目标指标化,体现核心素养考查

1. 依据课标要求,梳理评价维度

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非纸笔测评前要研读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梳理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关键能力考查维度。其中,“识字与写字”可从认读拼音、辨识字形、独立识字、规范书写等维度考查;“阅读与鉴赏”可从阅读兴趣、朗读能力、形成理解、作出评价等维度考查;“表达与交流”可从叙述描绘、倾听理解、介绍说明、应对调整等维度考查;“梳理与探究”可从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迁移运用、发现再造等维度考查。

2. 架构测评框架,明确评价指标

清晰的考查维度为测评指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关键能力考查维度,细化学生认知能力表现,形成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框架。以一年级为例,依据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琴老师研制的“素养立意试题的测评框架”,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可转化为测评框架(见表1)。有了关键性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学到了什么程度,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评价任务结构化,指向关键能力培养

1. 构建主题情境,设计典型任务

情境是衔接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桥梁,在教学和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纸笔测评要把情境嵌入典型任务中,设计结构化的测评项目,将静态的语文知识置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激发学生“做中学”“做中思”。

某学校二年级结合地域文化资源,设计了“漫步江南水乡,探寻古镇文化”主题情境的测评活动,将教室布置成不同的学习站点,让学生沉浸到测评中。任务一:明清老街赏风景。根据导览图上的学习提示,认读景点名片上的词语,发现景物和字的偏旁的联系;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古镇游览路线图。任务二:名人碑廊品诗句。根据碑廊上的画面提示,读出相应的诗句;说说从诗句中想象到的画面。任务三:运河书局听故事。从“儿童故事卡”中选择一个故事,听完故事音频后,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从班级书柜中选一本自己读过的儿童故事,说说喜欢的理由。任务四:小镇店铺尝美食。认读菜单上的古镇美食,并给菜名分类;向游客推荐当地传统美食。

以上四项任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这一主题设计,整合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测评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性。有的学校结合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设计了系列化的测评项目,以“童谣唱节气”“经典咏节气”“童字书节气”“巧手玩节气”四项任务串联整个测评活动。有的学校则结合社会热点设计了以“航天梦”为主题情境的测评活动,设置“认识宇航员”“太空去摘星”“宇宙传声机”“连线宇航员”等测评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评价中成长。

2. 整合教材资源,设置测评内容

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非纸笔测评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简单回忆,而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能力的展示。非纸笔测评注重内容的关联和整合,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结,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发展学生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教师要紧扣评价目标,统整教材内单元主题、课后习题、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资源,整体设计评价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教师往往笼统地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要求进行指导和评价,没有体现出学段的目标和要求。为了精准评估学生的朗读能力,某学校组织教师对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朗读的要求进行梳理,设计了“争当校园电台小主播”的测评项目。任务一是正确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一”的变调,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任务二是流利地朗读,要求读好句中逗号和句号的停顿,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任务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好问句的语气,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读出不同的语气。三项测评内容逐步推进,既还原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评价量规精准化,科学评估学生素养

1. 自上而下演绎,开发行为表现型评价量规

自上而下演绎,指的是教师先预设评价量规的维度,再将学生的行为表现细化分解,对不同层次的表现水平进行具体描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层级描述中找到与自己学业水平相对应的表现描述。比如,在“争当校园电台小主播”测评活动中,学校就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制评价量规(见表2),以“等级+评语”的方式评判学生的朗读表现,使测评活动有更高的效度。

自上而下地开发行为表现型评价量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掌握学生过程表现的信息,对照测评目标形成等级划分和水平描述,做到要素清晰,指向明确,易于理解。

2. 自下而上归纳,创建学习成果型评价量规

自下而上归纳,是以学生的作品成果为样例,先根据不同质量水平的样例设置评价维度,再对各等级的表现或特征加以描述,创建评价量规。比如,上述案例中“设计古镇游览路线图”测评环节,教师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设计学习成果型评价量规。教师先通过前测,收集学生的作品,然后按照作品的质量进行分组,提炼出“景点名称的准确性、路线规划的合理性、路线图的美观性”三个维度。在描述各等级的具体表现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制订评价标准,使指标描述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评价量规的精准度。在测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等级的路线图样例,支持学生的学习,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发展需求。自下而上地创建学习成果型评价量规,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评价指标。

(四)评价结果分析化,实现“教—学—评”一致

1. 基于数据循证,诊断学习状况

非纸笔测评的结果是基于分项的记录,以“评语+等级”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将等级转换成评分数据,展示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为学生个体素养发展制作“综合画像”,运用评价结果来管理和规划自己的学习。比如,有的学校运用“处方式”分析报告单,从班级整体情况、个体发展情况、综合素养分析诊断、针对性建议等方面呈现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水平。教师根据学生学业评价维度的短板,设计与之匹配的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实现从“一生一评”到“一生一策”的转变。

2. 聚焦典型问题,改进日常教学

测评结束后,教师需要完成学业质量分析报告,通过指标量化和数据比对,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问题,找到日常教学中的盲点,优化教学改进的方法与策略。比如,有的学校依托智慧平台,建立了综合评价系统,将评价的结果汇入数据中枢,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年级和班级教学质量诊断报告,为教师实施精准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发挥评价的指导改进作用。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