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教师备课,想明白三个问题就够了

2024/10/15 9:40:37  阅读:15 发布者:

当我们备课没有思路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不小心迷失在教材表面内容的丛林里,找不到来路,看不清目标,不知道学生在哪里,不清楚学生应该走向哪里。都说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自己迷路了,带着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时,才想起自己忘了看地图,忘了规划路线,忘了戴上手电筒或指南针——其实,是因为最初就没有想明白目的地是哪里。

这种感觉很不好,我也曾经有过。我知道照本宣科是一件很糊涂的事情,想把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某些东西搬下来塞给学生,结果连自己也搞不清楚搬了些什么,塞了多少,更不清楚为什么要塞。最后,就只能用别人设计的练习题来学女娲补天了。

如果“复制”名师的课堂呢?这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你大概率会发现,你这台复印机有卡纸的毛病。一节两节课或许还有形似的惊喜,但也免不了魂不守舍的忐忑,而每节课都想模仿,要不了多久,就会抓耳挠腮,糊涂得连自己是谁的不知道了。毕竟,明明白白上课与糊里糊涂上课,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境界与效果。

照本宣科也好,“复制”名师课堂也好,都缺失了最重要的作为,那就是“研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靠单纯的体力劳动来解决智力问题,即使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以为以地球是圆的就可为南辕北辙背书,最终只能是落得缘木求鱼的结果。

是的,我说语文教师备课,想明白三个问题就够了——“够了”的前提是“想明白”。

“想明白”之前,每个教师都需要一定的修炼——我就是因为修炼不够,修为不足,常常遇到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的尴尬。

修炼为什么重要呢?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影响着其思维方式和品质。最近兴趣有点乱窜,竟然打开钟嵘的《诗品》来读,庆幸的是往年自学考试,粗浅地读过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还是能读出三两分味道,否则可能就味同嚼蜡,悄悄藏到书架最不起眼的一角去了。

语文教师要修炼的,除了大量读书,除了养成结合实践研究思考的习惯,有一点不可疏忽——那就是反思自己做学生时学习语文的经历和经验。这些,说得有些远了,耐心读这篇不正经说话的小文的,都在等着看要想明白的是哪三个问题呢。

这就说!好像以前在某些文章里也说过吧。

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主要是凭借一本语文教材来落实目标的,教材提供了拿来就能用的资源,且是进行了逻辑性系统性组织编排的资源。要谈的“想明白”,自然是以使用大家手里都有的教材为基础的。

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谈教学,自然离不开单元整体。

教师翻开每一个单元,第一个要想明白的问题是:这个单元到底拿来学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单元)。通常我们简单地以为“语文要素”就是答案,实际上每条语文要素都经不住追问:为什么要边读边想象?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复述?为什么要关心作者是如何观察的?教也好,学也好,不得不从实用主义出发——实用就是讲究有用,虽不能立竿见影,也至少能够让人看得见有所期待的未来。只有当这些追问有了明确的“实用性”答案,教师才能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才会心怀期待地学。为什么要边读边想象?只有自觉运用了图像化策略,才能入境悟情,才能“看见”和“感受到”。没有这种“元认知”的追求或加持,“边读边想象”就成了犯傻的行为表现。

第二个要想明白的问题是:应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是一个第一感觉很空洞玄乎的问题。教材单元内容是学习的材料资源,是凭借,更清晰的问题表述应该是“凭借教材单元内容应该怎么学”。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一要研究厘清每一项教材单元内容之于“学什么”的价值;二要把这些不同角度和层次的价值进行符合学的逻辑的组合排序(整合),三是设计学的路径和活动。这是一件很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事情,需要教师从不同视角来思考,来规划,来模拟。我常常说,教师备课时,要想象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想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必须要尽心尽力去做的事。虽然“生成性”是课堂学习的本质,但“胸有成竹”才能确保“生成”的不会变成教人迷失的丛林。

第三个要想明白的问题是:何以判断学生一步步学会了。这是评价的问题,但不是外部强加的被动评价,而是与目标落实融为一体的自觉主动的评价。这就是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的“证据意识”——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实践,都要服务于相应学习证据的产出。证据意识,往往是老师们最容易忽视的。所以,我后来想到了学习历程的“可视化管理”。具体怎么做,这篇文章就不谈了。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