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

2024/10/15 9:38:38  阅读:17 发布者:

1.什么是经典,教材中哪些文本可算经典

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本称得上经典?

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是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这里的“经典”,所指就十分明了了。

卡尔维诺对什么是经典作品做过细腻而精辟的阐释,如: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卡尔维诺讲的是一本本书,一部部作品,经典也可以是一篇篇的文章。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超越性的文本,都可以称之为经典吧。经典作品不因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改变其普遍而又独特的价值。

教材中这样的文本并不占大多数,因为教材是为学生学习基础的语言文字运用服务的,虽然是以核心素养目标作为终极追求,但基础性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这里的基础性指的是为学生学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示范的典范性。课程标准对教材选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就决定了教材选文不一定都是经典,但其中应该有经典的重要位置。经典是立足基础又超越基础的。

那么,教材中大致都有哪些经典文本呢?首先,那些古诗词和古文基本都可以被看作经典文本,是经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检验的,是文学的沉淀,是文化的积淀。其次,现代文中的名家名篇,大多都可以定位为经典。比如《少年闰土》《匆匆》《桂花雨》《白鹭》《跳水》《花的学校》《卖火柴的小女孩》……

经典文本进不进教材,有没有课文属性,都不会削减其作为经典的原创性、典范性和超越性,具有一定阅读鉴赏能力的读者,都能够从文本中收获不同的表达智慧、审美体验、思维启迪和文化熏染。经典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阅读价值。

每个教材单元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为特定的具体学习目标服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即人们之所以喜爱、珍惜或者讨厌、憎恶某件事物,往往都是因为这件事物在某种境况下以特有的方式与人们产生了联系,成为特定情感体验的见证物、寄托物,时过境迁,也会睹物思人、思事、思情,在文章中写这样的事物,就是为了抒发表达那特定的情感。《桂花雨》被编排在这个单元,首先就要为帮助学生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服务,探究琦君是如何借助桂花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是作为“课文”的《桂花雨》的主要学习价值。

事实上,很多读者阅读《桂花雨》,所得不仅仅是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不仅仅是懂得桂花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故事,作者才会在看到、想起桂花时就想起了故乡和故乡的往事。很多读者——具有较强同理心和迁移联结能力的读者,一定还会在阅读时想起自己家乡的“桂花”——一棵树,一片竹林,一条小河,一口水井,等等。很多读者——具有一定文化敏感的读者,一定会从《桂花雨》的字里行间发现更多情感和文化的元素,比如桂花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意象,比如作者开头提到的特定时间点——中秋时节,比如桂花雨中“雨”在抒发思乡之情时的文化意义。这些,就是《桂花雨》可以被称为经典的缘由。这些隐含的学习内容和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之外旁逸斜出的附加目标,显然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体验,构建散文乃至诗词阅读的一般鉴赏图式等,具有积极的价值。或者说,真正心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经典,跳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藩篱,积极主动地发挥经典文本丰富多元的读写价值。

如果说,经典文本作为“课文”发挥的、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落实服务的价值属于基础价值,那么,还原并发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更加影响至深的多元价值,在教学中可以称之为增量价值,简称增值。

2.经典文本增值从教师文本解读中萌发

我们常说文本解读要从素读开始,但素读之后,若要提升解读的品质,见专业,见素养,见创见,则离不开一些基础技术的运用。经典文本的解读尤其需要灵活运用还原、比较等技术,同时离不开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细腻敏感的语言直觉。

孙绍振先生将文本解读的方法分为六种,分别是还原法、比较法、替换法、矛盾法、作者身份法和专业化解读法。笔者以为,为了避免方法划分上的交叉繁琐,这六种方法,其实可以综合为两种,即还原(包括还原法、矛盾法、作者身份法和专业化解读法)和比较(包括比较法和替换法)。

还原技术一般被解释为对作者创作时斯境斯情的探寻,但不限于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还原大概有这样几个不同的落脚点:还原原生状态以发现差异与矛盾;还原人物(事物)境遇以设身处地与角色或作者共情;还原创作心理以探求作者的表达意图;还原作品原貌领悟作者的表达智慧等。

比较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从细节上发现作品内容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独特性,又可以从共性上发现作品在情感抒发和人生启迪等方面的普遍性。

除了这两项主要的解读技术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往往还离不开意象解读、细节解读等重要的技术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还原技术的运用,如何帮助我们发现经典文本丰富多元的内涵。

黄天骥教授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讨论白居易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从而探讨这首诗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别离之情。这就是还原诗人的创作背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匆匆》,抒发是可以产生普遍性共鸣的体验和情感——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不甘。朱自清为什么能够将这种情感表达的那么真切、强烈,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呢?还原他创作这篇散文时的境遇,就能更加深切地理解他何以在文中抛出那么多的疑问。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那种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渴望,只有还原他写作此文时时代背景和他自己的境遇,才能理解他的苦闷、不甘和坚定的向往。

黄天骥教授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诗中原上草强大的生命力,还原了原上草在冬天的境遇。寒风欺大雪冻,已然是经历着严酷的考验,这还不够,还要经受野火的无情焚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顽强是多么了不起啊。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留在小女孩嘴角的微笑,是那么让人感到心酸和悲愤,这是因为读者不知不觉还原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本该是享受疼爱温暖的年龄,却在大年夜、在对温饱疼爱的渴望中冻死街头。“把美的东西砸烂了给大家看”,这就是悲剧的原则。

很多时候,还原技术的运用往往需要同时关注几个不同的落脚点。要真正读懂读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要同时还原事物的原生状态、诗人的境遇和创作心理等。

还原作品的原貌,是特别针对选做课文后“有改动”的经典作品。例如又回到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虫的村落》。《草虫的村落》选入教材时删去了原文的一二自然段,大概编者觉得小学生读不懂,但这两段开篇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字的真实想法——

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

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甚至,我有时候,放纵得像孩子一样,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躺在阳光里,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上……

正如学生就能读明白的,这两个自然段,作者是以一个城里人的心理来表达自己对田野的喜欢,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引起城里人的共鸣,如果没有了这两个段落,那就读不出作者为何如此醉心于草虫的村落了。

再如托尔斯泰的《跳水》,很多版本教材都删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船长一看到这儿,突然间,像嗓子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似的,呜咽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这副模样,他赶忙一头钻到船长室里去了。),删去的却是一个真实而丰满的父亲形象,让文本意义减损了大半,仅仅留下一个果敢的、英雄式的船长形象,人物就标签化了。

再说说比较技术的运用。

很多经典文本中,作者会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观点和情感。例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中,就有直接的对比。“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片段中,写到了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美妙绝伦”的月亮,都是为了对比出故乡小月亮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分量。这样的对比,就是为了衬托。衬托主角,突出主旨。

《刷子李》中,徒弟曹小三心态的变化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刷子李的淡定与徒弟的不淡定也形成了对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就经这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的很多曾经或正被选入教材的作品,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或明或暗,作用都不容小觑,如《挑山工》《花的勇气》《献你一束花》等。

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和策略。读的方法往往要追根溯源,看见作者写的设计和思路,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真实意图来。《好的故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鲁迅先生在文中开头描写“昏沉的夜”,结尾又提到“昏沉的夜”,与“在朦胧中”看见的“好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比里,有希望,有失落,有对“好的故事”的执着。通过对比,就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突出了出来。

3.经典文本增值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如何落地

经典文本增值的实现,大致有三种策略,图示如下。具体以后再撰文细聊。

blob.png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