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大概念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根据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从课程标准中提炼、从教材文本中提炼、从学科概念中提炼、从学习目标中提炼、从相关文献中提炼。
►►►
从课程标准中提炼
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无须多谈,其高度凝练和专业的语言特点,也很符合大概念的表述要求,所以它自然成为提炼大概念的重要来源。
首先,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从宏观上揭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具体单元大概念的提炼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说明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大类。我们在提炼单元大概念时,就可以从“如何理解和表示数量关系”“如何理解和表示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如何相互转化”三个维度去思考。比如,结合所学内容,七年级下“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的大概念就可以确定为“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数量进行刻画”。
其次,可以从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提炼大概念。例如,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就有这样的表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且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些体现学科本质的陈述句,就可以直接作为相应单元的大概念。
最后,还可以从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部分提炼大概念。例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段目标之一,从中就可以提炼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大概念。
►►►
从教材文本中提炼
教材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参考,也是提炼大概念的重要来源。但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大概念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单元的一头一尾往往需要重点关注。
很多教材单元的起始位置有“导语”,导语会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这可以为我们提炼大概念提供重要借鉴。
比如,九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我们共同的世界”单元开篇,有这样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
这里有安宁和美好,也有战乱与纷争。
有人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充满机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难以捉摸,难以把握。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认识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时代又赋予我们怎样的使命?
根据这一导语,就可以提炼出以下大概念:
● 人类的命运彼此相依,相互信任、包容互惠、一致行动、共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有的教材单元结束时有“小结”。与导语不同的是,小结一般不只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还会提炼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这同样是提炼大概念时应该重点阅读与分析的。
比如,九年级下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单元结尾,有这样一段小结:
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由它的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这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唯一确定.有了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结合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勾股定理,就可由这两个元素的大小求出其他元素的大小,这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由此可见,关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根据这段小结,就可以提炼出以下大概念:
● 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有时也可以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大概念,但往往需要进行归纳和概括。
例如,五年级上科学“计时工具的发展” 单元,其内容简述如下:
文明越发达,人类对时间的管理要求越高。人类远祖最早从天明天暗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在木棍或骨头上刻标记来计时。大约六千年前,第一个“时钟”——日晷诞生,它利用太阳照射到的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测定时间。接着人类又发明了水漏和沙漏这种漏刻计时器,从而摆脱了天气条件对计时的影响。1350年,德国发明第一只机械钟表,由于其体型庞大,只能放在固定位置。16世纪,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诞生,看时间成了很轻松的动作。“一战”期间,士兵为了看表方便,把怀表绑在手腕上。瑞士的一个钟表匠从中受到启发,制造出一种体积更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装上皮质或金属表带,从此手表诞生了。1969年,日本发现可以将石英晶体制成音叉用到钟表里,世界上第一只石英表由此诞生。石英晶体的应用使得手表可以大量生产,价格也随之下降。如今,内置智能化系统和网络的智能手表已普及,手表的功能也得到大大拓展。现在,高精度的原子钟已达到37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这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文明在历史中不断进阶。
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大概念:
● 工具发展的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需求。
►►►
从学科知识概念中提炼
大概念并非学科知识概念。然而,知识概念的定义中往往蕴含着提炼大概念的重要信息,寻找一些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进行提升和提炼,就可以产生大概念。
例如,六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有“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政府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成因进行对比和分析,就能得出以下大概念:
●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生活。
又如,七年级地理有“人口”“纬度”“位置”“地形”等重要的学科知识概念,将这些概念关联起来,就可以总结出以下大概念:
● 人口分布是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
从学习目标中提炼
与学科知识概念一样,学习目标虽然也不能直接作为大概念,但往往隐含着大概念的“影子”。
例如,八年级下历史“新中国的外交”单元有以下学习目标:
1.能够列举新中国外交三个阶段的相应政策及其相应成就。
2.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能够理解其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3.能够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万隆会议的作用。
4.能够感受外交政策带来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那么,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外交和军事的封锁与包围,同时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许多亚非拉国家也走上独立之路,因此,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方针。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分化动荡,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我国提出“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方针主要是“一条线,一大片”,并提出“三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苏美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挑战,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进一步对中国施加压力,加强军事部署。亚非拉国家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实行“无敌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全面对外开放。
据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大概念:
● 根据时局变化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
从相关文献中提炼
一些学科图书等文献中的观点,特别是古今中外知名学者对学科发展历史和思想方法的论述,往往体现了专家思维,也是提炼大概念的有效来源。
例如,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观点。也就是说,作家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描写景物的景语往往饱含作家创作时的情感诉求,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茅盾的《白杨礼赞》皆是如此。将这一观点与单元文体相结合,就不难得出下面的大概念:
● 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是作家寄托自身情感和态度的载体。
又如,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 Croce)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感兴趣的都是与当时的现实高度相关的历史,所以人们研究历史的意识来自当代。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一样,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大相径庭,所以对同一段历史的看法会有所不同。由此,可以提炼出下面的大概念:
● 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会受到当代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并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对今日世界的评价、解释或预判。
再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华先生用通俗押韵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将这句话蕴含的数学思想迁移到函数研究中,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大概念:
● 图象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其本质是点的位置与数对的对应关系。
转自全景式数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