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彰显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愿景,可以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构建理想人格;现代诗所负载的人类优秀的审美经验,可以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儿童的审美品位;现代诗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让儿童感受汉语之美。现代诗教学,可采取朗读和涵泳、显象和得意、会意和感悟、仿写和创作等策略。
现代诗是诗歌现代化的产物,它以现代化的艺术语言反映时代的生活,反映时代的心理情绪和思想风貌〔1〕,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教学价值。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强化了现代诗的学习,不仅每个年级都编排了现代诗,四年级下册还以“现代诗”为主题组织单元,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诗歌、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专题学习活动。当前,现代诗教学的客观现状不容乐观,探讨现代诗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明确现代诗的教学取向,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诗的当代价值
(一)现代诗彰显时代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愿景,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构建理想人格
“现代”作为一个概念,与古代、近代最显著的差别必然是在时间上。现代诗的创作贴近现实人生,以高昂的旋律、多彩的内容,彰显了时代的精神世界,反映了 人们的理想愿景, 成为时代新人成长的指路明灯。例如,创作于中华民族受尽异族欺凌历史背景下的《七子之歌》,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歌颂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些风格各异的现代诗歌作品滋养了一代代新人。
另外,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所唤起的人们对美、对爱、对生命、对理想的憧憬和渴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例如,《听听秋的声音》《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等,歌颂大自然美好的景致,描绘身边美好的事物;冰心创作的《繁星》,用最饱满、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特别是那些以儿童为主体对象的儿童诗,展现了童心世界的本真,传达出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如《明天要远足》,真切地反映了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待。这些彰显时代精神,充盈真、善、美光辉的现代诗,恰是启发儿童思想、 陶冶少年情感、完善一代新人人格的力量之源。
(二)现代诗所负载的人类优秀的审美经验,可以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儿童的审美品位
探寻诗歌艺术魅力的奥秘,可以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
1
运用移情手法,彰显诗歌艺术魅力
在诗人的眼中,山川大地、风云星斗,并非只是客观存在,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这正是移情使然, 也是诗歌的妙处所在,把主体的情感移入到客观对象中去,使对象亦有了“我”之情感,从而使诗歌产生超越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例如,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为了表达对胜利的希冀,诗人以一种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开篇就预测“天晴了的时候”即抗战胜利后是什么境况———“一定是凉爽又温柔”,到了那时,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这里,诗人移情于景,借天晴后的自然景象向世人表明:万物虽然遭受践踏,但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借景抒情,借“新阳、温风、暗绿”暗示:苦难即将过去,光明就在前面,表露出其对 “天晴”抱有的十足的信心。
人情寓于物理,使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美丽。移情手法的运用,是诗歌焕发艺术魅力的奥秘之一,亦是儿童感受诗歌生命张力之所在。
2
运用立象手法,凸显诗歌形象与情感
诗人创作诗歌,缘于内心的情感需要倾述,但这种情感属于心灵层面,是非语言的,往往依稀模糊,难以言传。正所谓,“语言所不达而意识所可达的意象思致 和情调永远是无法可以全盘直接地说出来”〔2〕。为走出这种言不及意的困窘,诗人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既用语言来创造意象,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此过程就是立象。例如,诗人一般不会直白地表达,“我难以忘记母亲对我的爱”,他会说:“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把无形的母爱的温馨幻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意象,读者读起来就会感同身受。这就是诗的语言、诗的形象与诗的情感。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诗人借立象以言志、传情;读者寻“象”而得意。因此,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是探寻诗歌秘妙的一把钥匙。
3
运用想象手法,感悟艺术感染力
一切文学都需要想象,诗歌的想象更有其特殊性。对此,我国古代诗话早有论述。清代批评家吴乔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惟是体制词语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吴乔把“形质尽变”作为诗歌想象的一个特点。郭沫若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郭老看来,诗歌的想象,像波浪里反映的风景一样,会发生变异。如艾青的《绿》,写随处都是触目可及的绿时,开篇就是“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诗人把一种纯粹的视觉转变成了一种触觉,还让“绿”从固态变成了液态,随着“墨汁”的流动,“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就是诗人的情感带来的客观世界的变异。诗歌中的想象,将习以为常的现象变得新奇而独特,体现了诗人精神的自由,比纯粹客观的反映更为深刻,也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移情、立象、想象……现实诗歌的创作手法自然不止这些。正因为现代诗的创作有诸多不同于其他文体之处,使现代诗歌作品表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特点。可通过意境还原、意境再现、营造诗意氛围等方式,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评鉴能力,这正是现代诗教学的独有价值。
(三)现代诗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让儿童感受汉语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要在方寸之间表达丰富的情思,需要字斟句酌,潜心推敲,才能达到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诗一样的语言”是对语言艺术的最高褒奖。现代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触摸汉语之美。
1
言简意丰,含蓄隽永
“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2〕,这是诗歌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开篇短短的 4 行 14 个字,就提出了两种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迥异的观点。其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 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两种“有的人”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回味的空间,这就是诗的语言所产生的神奇的效果。
2
音乐性
“诗言志”。诗歌重在抒发情感,而情感往往低回往复,缠绵不绝。因此,在诗歌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反复咏叹的复沓句式。如《繁星(一三一)》只有 4 句,首句直抒胸臆,接着连用 3 个“哪一……不是”的反问句,赋予诗歌以强烈的情感,写出诗人对大海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二、三、五行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光、香、响”,形成押韵,极具音乐性,读起来悦耳动听、朗朗上口。
3
陌生化表达
与其他文体相比,变异、陌生化或超越平常的语言表达在诗歌中更为常见。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任何一个词在诗人的运用中都可能会有一次新的探索。如《白桦》,诗人在描写白桦时,说它“玉立”于“朦胧的 寂静”中。“寂静”怎么会是“朦胧的”?《绿》描绘对绿的感觉,说“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些超越平常的语言表达,既是语言运用上的突破,也是心灵感触上的突破,更是诗人独特感受的体现。
4
不拘格律,自由随意
现代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上自由灵活,不拘格律。如《花牛歌》的每一小节,韵脚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 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绿》这首诗每 1 小节的字数、行数都不一样,句式也不整齐,还没有韵脚,但整首诗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却在变化中形成一种协调统一。这种自由随意的特点,与儿童的天性更加契合,更适合儿童的阅读。
二、现代诗的教学取向
现代诗文体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现代诗教学的复杂性。现代诗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和涵泳:继承传统诗教智慧
传统的“诗教”多种多样。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3〕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诗教观点。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是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古人学诗多提 “诵读”,小学语文教材回避了“诵读”的概念,采用更通俗的“朗读”的提法。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读诗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朗读”更具有包容性。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口、眼、心、耳等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宜产生审美愉悦。
此外,朗读指导可以分层次进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不同的诗有不同的难点, 如“啊”的变音、易误读的字音,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难 点,给予适当的提示。其次,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涵泳,让他们沉浸其中,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再将朗读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 读出韵味,读出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朗读最重要的是真诚自然,重在让学生实践体验。
(二)显象和得意:体现现代诗文体特点
由于诗歌是凝练的艺术,意在言外是诗歌的常态。因此,诗歌教学应该更为感性一些,应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其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或场景,并逐步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奇特景象与氛围之中,去感受诗歌描摹的生活,触摸诗人传递的思想,领悟作 者特别的情思,进而和诗歌产生共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感受诗歌的情感、意境、 音韵和语言,体会诗歌艺术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由显象而得意,是有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生可能暂时还说不出诗之美在哪里,但有所会意和感悟,就起到了熏陶的作用〔4〕。
(三)会意和感悟:把握现代诗文本意义
诗歌意象的丰富性,给阅读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文学作品的“意义”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 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这三个层面既互相依存,但又有差异。在现代诗的阅读中,这三种意义同样存在。就作者意义来说,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以《繁星(一三一)》为例,诗歌以星光和花香作比,表明诗人对于大海的思念。可是联系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她可能也同时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者是对祖国的思念,或者这几种情感都兼而有之,因此,作者意义是读者无法确定的。
从文本意义来看,现代诗的语言含义是丰富的。如 《绿》这首诗,“绿”字本身的意象就很丰富,诗人在结尾处还特别注明创作时间(入选教材时删去)。那么诗人所抒发的,究竟是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还是对新生活的希望、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夏丏尊在《文章作法》)中曾写道:“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见了 ‘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也使读者很难获取确定的文本意义。
所以,现代诗的教学,切忌以生硬的标准来限定诗歌的主题意义,也不要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诗句的意思。“诗无达诂”,由于读者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审美体会可能多种多样。因此,可以通过熟读、想象、联想、感悟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作品营造的情景之中,对诗歌的韵味情致能有所感悟和体会,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模糊的、直接的、印象式的,不是能说得很明白,但作为诗歌欣赏却很重要〔5〕。
(四)仿写和创作:顺应儿童“诗”性
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天然就有表达的冲动。儿童心灵自由,想象丰富,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最有诗性的年龄,鼓励学生读诗固然重要,引导学生尝试写现代 诗,亦是符合儿童天性之举,应值得提倡。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品诗的过程中,常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模仿着诗歌的形式,做一些仿写、仿作。
教学生现代诗仿写与创作,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急于求成。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仿写练习, 如果学生愿意做进一步的尝试,有自由表达的强烈愿 望,就可以引导学生突破示例的限定,鼓励他们自己做“小诗人”,用“诗”的形貌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如此一来,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现代诗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催生出一些小诗人。
转自人教数字微服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