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特点与策略

2024/10/8 13:59:33  阅读:21 发布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仅凭经验已很难应对,校本教研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日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界最为流行的口号之一,“教师即研究者”也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

回顾近些年我国中小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教师们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从总体效果来看,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科学把握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在管理和要求上存在模糊认识,一定程度上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基层一线教师的教研模式,甚至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做法。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使教师产生了畏难和抵触情绪,影响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小学校本教研不同于大学教师和专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校本教研是实践研究,其重点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发表学理性很强的论文,论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师们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然后,将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规律、特点,提出的方法、策略总结提炼,提出可供别人借鉴的经验并形成文字,就不错了,不能去追求一些连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论。

其次,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校本,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学校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指向,在吸收和借鉴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诊断、共同探讨、形成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再次,校本教研是行动性研究。其主体是工作在中小学第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具体事务,十分繁重,不可能像专业科研人员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中。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科研方法的训练,不能要求他们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的范式从事校本教研。他们只能是边工作、边研究,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很多时候研究对象就是教师自己。

基于此并总结多年中小学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想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校本教研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靠运动式的一哄而上来实现。要从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入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并进而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最终达到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提升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三个阶段。

一、反思记录阶段

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反思型思维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反思记录阶段就是要使老师们养成反思型的思维方式,这是教师校本教研的最基础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就是回顾自己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有益经验,探寻现象背后的规律,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它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理念与先进的理念之间的差距,使行动符合先进理念的要求,另一方面发现其效果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提高行动的有效性。

教师反思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对教学对象的反思。我们现在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他们的个性特征、生活经历、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等等差异很大,处处体现出复杂性和时代性。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特别是教科书的校本化。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或所有的学生。要结合自己学生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科领域的领域特点、方法、文化等进行反思,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特点、教材变迁、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加工处理等进行反思,实现教学内容校本化,这是当前中小学校中比较薄弱或者忽略的环节。3.对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的反思。必须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宜与否。中小学新课改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的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略了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很多生搬硬套、本末倒置、削足适履的做法,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反思。4.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更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水平、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身心和工作状态等,以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中体验职业幸福,实现自己的发展。

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很多种,主要通过自我经历、学生表现、与同事交流和对照参考资料等视角来完成。在此基础上,要将反思的经历落于笔端,把平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与学的情况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下来。有些教师下班后实在不愿意再去回顾繁重的教学工作了,想好好放松一下,也可以不写教学日志,而是通过写生活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琐事和趣事。总之,不管写什么内容,只要经常写,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就是反思性习惯,就有助于我们形成反思型思维方式,就能够积累大量的原始素材,这对于提高研究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同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们有新的想法,然后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把想的事做出来,把做的事说出来,把说的事写出来”,长期坚持,大有裨益。

二、案例写作阶段

案例研究是中小学校本研究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反思结果的延伸。老师们有了较好的反思和记录的习惯之后,要及时的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形成完整的研究作品。同时,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校本教研最基本、最主要的阶段。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教学故事加上一些精彩点评。点评就是在叙述一个教学故事时发表的一些看法,实际上就是反思的结果。案例能够直接、形象地反映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也非常适合第一线教师撰写。

适合于中小学教师们撰写的案例,大致有四种类型:1.单一片断型:一个具体生动的教学片断,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灵感,反映某种教学理念与方法。2.比较片断型:同样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相似教学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同一活动中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等等,按照一定的线索将不同的片段组织起来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某些规律。3.课时综合型:将一节课中能够反映该节课教学理念、教学特点的几个关键性、有代表性的环节或亮点详细的记录下来,进行概括评析。这是在一般听课记录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4.专题解读型。围绕一个主题、专题或一个连续的事件,从不同侧面连续记录多个片段,从而对特定专题、事件或理念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专题解读型案例可长可短,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些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案例的写作没有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大致会涉及到主题、引言、背景、细节、结果、点评等基本要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核心要素:1.主题,任何作品都要有主题,有一个核心思想。案例中所有素材都要紧紧围绕该主题来组织,主题就是案例的灵魂。与主题无关的流水账式的琐碎材料都要删掉,这也是案例区别于日常随笔和日记的最关键的地方。2.故事。没有故事就不能称其为案例。这个故事要新颖,而且很典型,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与共鸣。故事叙述要完整,要将时间、地点、背景、过程、结果等清楚的表达出来,特别是要注重细节,而不是泛泛的讲。只有细节,才能体现故事的精彩,才能生动有趣。3.点评。点评是故事的升华,是点石成金的神来之处,也是对故事本身进行思考的深入程度的体现。通过点评,挖掘故事背后意义,提出规律性的、可供别人借鉴的思想与策略,使案例成为一篇完整的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总之,案例写作是教师们由简单的反思型习惯的养成、原始经验的积累到真正进行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它解决老师们在写文章时经常遇到的“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案例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比论文更实用,更有效。通过案例写作,老师们学会了如何从具体现象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总结规律,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好的文笔水平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专业发展的一个飞跃,也为进一步进行科学性较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片面的强调“论文”和“课题”,必然基础不牢,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是中小学校本研究的提高阶段,也就是科学研究阶段。广大教师在养成反思习惯,能够撰写教学案例、详细记录自己研究感受,开展教学研讨相互交流的基础之上,必然会发现某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此时,及时组建课题组,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按照课题研究的模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改革建议。这时的教学研究已经由经验研究层次逐步进入到科学研究的层次,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大面积的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篇幅所限,在此,按照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仅对中小学在课题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提示。

1.选定课题: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客观情况,选定课题。课题要明确,范围要具体,要“小题大做”,不能过于宏观。题目表述要严谨,概念要清晰,要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使人一看就能大致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2.查阅文献:分析前人已经做过的各种研究并做出评价,发现该课题研究的历史上所取得的成果、不足,从而明确新的研究方向。这部分工作非常关键。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文献看的少,二是简单罗列一些零散的观点,就像运动员不知道世界纪录是什么,却想着去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3.制订研究工作计划: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界定本课题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细化研究内容与路径,确定研究对象样本和时间进度、准备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保障条件等。总体上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对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就直接去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就好比医生看病,不问病情和病因,而直接给病人开药、做手术。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通病。

4.运用科学方法,获取资料,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资料是指在实施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量的新资料。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得出结论,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做出判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键在于方法的科学。没有科学严密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必然大打折扣。中小学校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不宜过多,一般课题三种主要方法就足够了。不主张中小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实际上我们很多所谓的实验研究是行动研究,是一种试验研究。

5.总结成果,撰写报告: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中小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表的论文,还包括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学生作品等。以发表论文的层次和数量作为课题成果评价的方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不符合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实际。应该主要看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改善和质量提升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为课题而课题,其重点也不在于得出多么科学严谨的结论,而是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达到改善思维习惯和教学行为的目的。同时,课题研究应以校级和教研组内部的小型课题为主,省地级以上课题可以搞,但没必要多搞。

综上所述,校本科研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基础是不一样的。它们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反思记录作为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始终,案例写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而课题研究是帮助教师进行理性提升,走上较高层次的专业化研究的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愿老师们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来,改善我们的思维、提升专业水平、提高人生品位、享受职业幸福、促进学校的繁荣与发展。

转自马车笔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