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改变:使用新教材的根本准备
2024/10/8 11:17:11 阅读:98 发布者:
新学期,小学及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各科新教材了,这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对此,老师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尽管依凭经验甚或感觉也可以猜测到,但我还是想要了解老师们的真实想法,想真诚地对他们说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于是,我通过电话与老师们进行聊天式访谈,其中有校长,也有一线教师;有名师,也有年轻教师。
“新教材总会来到,我们已做好准备,积极应对。”这是一位校长在聊天中的表态。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教材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弘扬,也是时代的足音,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坚定地面向未来。新教材之新,就在于它从过去的问题出发,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和知识的发展走向作些调整或修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教材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始终处在变与不变之中。
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也在聊天中吐露了心声,他们有忐忑、有担忧、有焦虑、有说心中没谱的,也有觉得无所谓的……面对一项新变化的来临,大家出现不同的反应很正常。但是,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进一步形成共识,而且要提升认识。从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具体化,是课标走向课堂的桥梁;从教材与育人的关系看,教材是国家育人蓝图的“施工图”的基础,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再从教材与国家的关系看,教材是国家意志、国家要求的具体体现,承担着国家使命和民族希望,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毋庸置疑,对教材不可轻视,对新教材更不可有任何的轻慢。我们要坚定一个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教材来撬动课堂教学,进而实现育人目的;同时,新教材使用也是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研究、用好新教材。
有人说,新理念、新要求可能会到校长室,但能到达教师办公室吗?又能从教师办公室再到教室、到学习过程中吗?新教材的使用存在同样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改变自己。实践与理论一直告诉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课堂,只有改变课堂才能改变学生,而改变的关键是反思。“反思是人精神生活的内核。”那么,反思、改变从哪里做起呢?我以为,如下关键词是十分重要的:克服、抵制、驱除、调整、突破、超越……学会改变的内核或曰目的是创造——用好新教材是转化、落地、创造的过程。
要克服惯性。人是有惯性的,惯性可能是对经验认知的偏误,即误以为经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因为经验也可能成为失败的原因之一。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是盲目的。所以,对于已有的经验应该改造、优化。新教材的到来要求我们审视过去的经验,不要一直走在原有的轨道上。假若不克服惯性,那么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可能依然会走老路。
要抵制惰性。惰性是人的弱点,也是积极性、创造性和奋斗精神缺失的表现。说到底,惰性就是不想改变自己。惰性是由惯性的积累、转化而致,它比惯性更具伤害性。就新教材使用而言,惰性会妨害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会妨碍教师专业的进步。新教材使用本身是一个磨砺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抵制了惰性便会唤起内在发展动力,燃起改革创新的激情。
要平复忐忑的心情。新教材内容既有改变,又有不变,即使变也是在以往基础上的调整与突破。因此,老师们对新教材可能既有陌生感,又有熟悉感。值得注意的是,陌生感会让我们对新教材有亲近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由于新教材并不是对原有教材的颠覆,因此我们已形成的教学知识仍然有效,熟悉与陌生会给我们带来创造的空间,会打开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不必忐忑,而应从容对待。
要驱除无所谓的态度。无所谓不是淡定从容,也不是心里有充分的准备,而是不重视、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有个重要的习惯,不论教材有没有变化,都会再次审视、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寻找新思路,创造新方式。这种习惯体现了教师注重教学持续改进的品质,对此应当保持并发扬。驱除无所谓的态度,需要我们做个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
学会改变吧,这是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中最具根本意义的准备。
转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