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教学探微
2024/9/30 18:15:21 阅读:236 发布者:
古诗以其凝练含蓄、音韵相谐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蕴内涵,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涵泳品味,想象还原,整合建构”等策略可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是涵泳品味,感知语言魅力。首先要让学生发现古诗音韵之美。无论是古诗文的平长仄短,还是实短虚长,这种语言本身的音韵之美让文字极具张力,要在反复吟咏诵读中体会其意。其次要让学生品味古诗意象之丰。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典型意象,通过抓关键字词的方式理解古诗深刻意蕴,如通过“缺月”“疏桐”“孤鸿”的品读,学生不难发现外物的残缺实际是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苏轼凄苦孤寂的心境写照。如此,由“物境”融入“意境”,实现语言、语感及情感的融通,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实现理解、欣赏、评价的审美体验。
二是想象还原,融入古诗情境。首先,想象画面是对文字信息建立视觉化的理解,也是促进古诗深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结合插图、调动生活经验等方式展开联想与想象,还原古诗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在还原画面的同时欣赏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其次,链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处境,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深入体会诗人所思所想,读其诗进而悟其人。
三是整合建构,浸润传统文化。首先是主题建构式整合。作为极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古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如登高、羁旅、田园、边塞、送别、怀古等文化主题。通过主题建构的方式进行古诗整合阅读,也是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其次还可以联结比对式整合。可以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对阅读,也可以将不同作家内容或形式将近的诗作进行比对,从主题思想到语言表达,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的比较会产生不同的探究结果。在比较中学生既可以积累语言,也在关联中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对诗人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改变原有认知的同时,学生思维也得以提升和发展。
转自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