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根植 唤醒 提升 ——浅谈有效利用经验促进学生学习

2024/9/25 17:47:23  阅读:1 发布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才能形成对知识深刻的、真正的理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每次的教学前,除了要思考教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哪些经验,更要思考如何利用、提升这些经验,让教学变得更为流畅,让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让学习变得更有实效。本文旨在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和剖析,引发大家对有效利用经验促进新知学习的思考。

根植已有经验 让学习有根

案例1——《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吗?今天五(1)班的同学们也去看电影了。瞧,当他们拿着电影票高高兴兴的走进电影院时,遇到一个难题了。他们发现了两道门,一道是单号门,一道是双号门,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进单号门还是双号门,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看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座位号是单数的就走单号门,座位号是双数的就走双号门。

师: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取出信封中的电影票(见右下图),同桌合作,一起分一分。

师:进单号门的有哪些?

生:5713172129

师:进双号门的有哪些?

生:2614182026

师:玲玲手中有一张座位号是三十几的电影票,她说:“我的座位号能被2整除”,她该进哪道门呢?为什么?

生:双号门。因为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双数。

师:哦?那你猜猜,她的座位号可能是多少?

生:3032343638

师:这些数都能被2整除吗?(学生计算验证)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数?31行不行?为什么?

1:它是单数。能被2整除的数应该是双数。

师:是这样的吗?算算看。(学生计算排除)

师:看来,要想很快地判断出一个能不能被2整除,是有方法的,你能说说吗?

1:看它是不是双数。

2:只要看个位是不是双数。

3受生2的启发:老师,我有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只要看个位,个位是02468的这些数就能被2整除。

师:这个方法确实挺简便的,你们同意吗?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只有根植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真正地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和建构新知。案例1中,教师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找到了“奇、偶数”的生活原型“单、双数”,巧妙设置了“看电影”走单号门还是双号门的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猜一猜、算一算的方法,找到了“能被2整除的数”与“双数”的关系,再通过观察、总结,提炼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关键特征。可以说整个过程是根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过程,是学生在用已有经验不断同化新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和体系的建构过程。

 

唤醒直觉经验  让学习有序

案例2——《认识公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在括号里吗?

1)一张身份证的面积约是46(        )。

2)一间教室的地面面积约为50(       )。

3)×××小学的占地面积约为2(        )。

前两题学生迎刃而解,第(3)题学生遇到了困难,师引导交流:看来,这里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生(脱口而出):平方千米!

(这是很多老师在《认识公顷》教学中使用的导入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遭遇到的“意外”,教师想引导学生学习“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学生不但对它一无所知,而且不少同学想出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搬”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是以自己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面对新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很多的经验,他们学过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对需要(这里要求填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自然地想到将长度单位的经验类推到了面积单位,这是学生从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是在知识主动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直觉”,面对这种直觉,不少老师都选择在尴尬中回避,或轻描淡写地否定,然后自顾自地展开自己的教学,殊不知,这种直觉正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长点。面对学生从原有经验“生长”出来的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而是应该和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通过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上面学生的“直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不少同学根据经验推想出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真了不起!那你能继续推想一下,1平方千米的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呢?

生:1千米。

(师出示学校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校四周每边的长度在100米左右,比1千米短多了。)

师:那你认为,学校的面积有1平方千米吗?

生:差远了。

师:看来我们要填的这个面积单位应该在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这个单位应该是什么呢?告诉你们,它就是公顷。

师:你们想知道这个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吗?

师:根据经验再猜一猜,老师这有3个选项,你认为哪个选项更合适些?

师出示:①边长为10米   ②边长为97米   ③边长为100

学生讨论交流,首先排除①(学校的占地面积约是1公顷,四周每条边都比10米长多了,如果选择它,学校的占地面积就远远超出1公顷,不合适。)再次排除②(面积单位的边长应该是像1101001000……这样简单的数,89这个数过于复杂,不利于计算,不适合作单位)最后选择了③。

师:同学们真厉害!对,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

在这里,教者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直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类比,学生在推想——否定——再推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对公顷的认识,可以说学生不仅通过学习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探索,找到了知识产生的根,了解了知识生长的序,这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提升感性经验  让学习有法

案例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一定积累了不少编口诀的经验了吧。今天老师想让你们自己编出关于7的乘法口诀,有胆量挑战吗?

生:有。

师:光有胆量还不行,方法很重要。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为什么?

生:7句。因为1的乘法口诀有1句,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这样推下去,7的乘法口诀应该有7句。

师:厉害!那我们一起来编编这七句口诀。

生齐: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学生越变越慢,编不下去了)

师(故作疑惑):怎么啦?为什么不继续往下编?

1:我们还没算出几个7相加的结果呢。

2:没有算出的结果,我们就没有办法对照着编。

师:看来要想将口诀变得又对又快,得先知道……?

生:要先知道172737……77相加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师顺势出示表格(见下),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将表格填写完整。

师:有了这张表格,你们就能顺利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了吗?编之前,你还有什么有提醒大家的?

1:表格要竖着看,编口诀的时候才不会写错。

2:编口诀要写汉字,在写几十几的时候,中间的十不能漏写。

3:写完了还要读一读,错了的要改过来。

师:有了这几个同学的提示,你们能又快又好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了吗?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但是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水平。乘法口诀是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地学习1——9的乘法口诀。教材中关于口诀教学的编排流程基本相似,都是先从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表写出几个几相加的结果,然后再根据有序排列的几个几相加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1——9的口诀都这样去教,虽然学生由此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感性的,获得的知识也因为学习过程的过度相似,水平呈现出平行、低层次的状态。如何帮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经验上进行整理、提升,并以此作为起点来构建高水平的学习呢?案例3的处理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教者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学生在初步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必然会调动以前编口诀的经验,在脑中进行整理和反思,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编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法和策略是在已有的、大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体现出学习者的智慧。而教师,就是智慧的挖掘者,方法的指导者,策略的引领者。学生正是在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下,总结思路、形成策略、发展能力,获得了高水平的发展。

转自朱红伟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