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问得准,问得好,课堂学习就完成一半了

2024/9/25 17:22:16  阅读:106 发布者:

发现问题,提出优质的问题,学习也就伴随着展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能设计问题,在关键的时刻提出问题,问得准,问得好,课堂学习就完成了一半。

什么是优质问题?如何设计?在美国学者麦克泰格( McTighe , J .)与威金斯( Wiggins , G .)合著的《让教师学会提问: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一书中,二位学者对教师如何提问;问题如何分类;不同问题如何促进学习发生等,做了分析。

在研究成果中,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最明显,最为要紧的就是书中提及的一个概念——基本问题。所谓“基本”并非最简单、最直接的意思,而是理解为“核心”。基本问题,即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的核心问题。

威金斯从自己的女儿的老足球教练那里明白了这一点。教练从来不做训诫,而是问:到目前为止,哪些战术对我们来说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它不起作用,我们怎么做才能提高?哪些战术对其他球队有效?我们怎么来应对?

问题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足球”,并且不断地被新问题中出现的挑战所刺激。麦克泰格与威金斯对“基本问题”有七个方向的界定,一个好的基本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存在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

2.是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探讨和辨论。

3.是需要高级思维的,如分析、推理、评价、预测等。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无法有效回答这些问题。

4.会指向学科内(有时是跨学科的)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

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

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也就是说,这些问题需要反复不断地使用和修订。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就在问题系统中展开。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设计好基本问题。同时,课堂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是单一类型的。除了核心问题之外,研究成果中还提示了另外三类问题,分别是:启发型问题、导向型问题、引导型问题。四类问题在课堂学习的不同环节予以设计,共同构成了课堂学习中的问题系统。

一节课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引入环节、初读环节、精读环节以及拓展迁移环节。以这4个基本环节为例,在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持续探索,让学习逐步展开、迈向审读。

第一:在引入环节,针对目标的理解,设计“引导”型问题,让学生明确关键概念,知道本次学习的“是什么”。

引导型问题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在引入环节,可以关注核心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针对概念展开学习与探讨。引导型问题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指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概念提问。由于这一类问题涉及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因此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被提问。每次提问,回答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寻求佐证、获得支持的学习过程。

例如执教统编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引入环节优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一目标所蕴含的基本概念,不能让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何判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怎样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有什么具体方法?”等,让学生去关注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去发现主要人物和事件,去寻找关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获得方法,抵达目标。

统编教科书以学习目标统筹学习内容。因此,理解目标、把握目标中的概念,是引入环节最为核心的学习任务。基于此,设计优质的引导型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一线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花俏的导入活动,聚焦目标,提出问题,真正有效地引发学习。

第二,在初读环节,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导向”型问题,让学生熟悉所学,明确过程中“有什么”。

导向型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有相对集中的结果,有可支持的回忆和可以查找信息。这一类问题在初读环节,作为引发课堂学习的推进器,大致理解为“有什么”一类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有的放矢地回到文本中,不断沉入其间,熟悉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执教统编三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中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初读课文时,不仅要关注这篇童话故事到底写的是什么,更应该围绕着目标去关注课文中的插画,到底呈现怎样的内容?暗含什么样的意思?关注文中提供的几处批注,发现教科书的编者以儿童的口吻陪伴阅读,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预测?同时,课文中的几处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到底提示着什么样的情节?例如“好了,我到了要倒下的时候啦。”每逢这样的句子出现,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检索出这些信息,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分析和精读学习,做好准备。

导向型问题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抵达目标。犹如在学习中请了一个向导,又像航海中准备了指南针。有了方向感,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三,在精读环节,针对核心目标,设计“基本”型问题,着力关注“为什么”与“怎么办”。

基本问题的理解,前文已经具体表述。这一类问题直指核心,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尤其需要精准设计。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太阳》。已知本课学习目标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太阳》一课的学习中,就要围绕着“说明方法的使用”,更为开放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部分,分析方法使用的效果。例如,文中表述太阳离我们远、太阳大、热特点的句子有: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教师可以让学生精读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后提出问题: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同地类型?学生发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根据数字的精准程度,分为准确型与模糊型。初步获得学习成果后教师继续追问:到底哪一类型的列数字具有说明效果?如果不能获得精准数字,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辅助,让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显得准确?这些问题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使用方法的部分,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方法的使用状况,体会方法的使用效果。

在初步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继续关注《太阳》一文中其他部分,继续探索说明方法以及使用情况。例如:举例子部分,为什么要用坐飞机和走路为例?作比较部分,为什么要用地球和太阳作比较?打比方部分,为什么把太阳比作大火球?这样的比喻到底产生了怎么样的说明效果?能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在所说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准。”

基础问题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每一次的回答,既要学生有具体例证,又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作出判断,还要延伸向课外,举出更多的事例来证明。对于核心问题的深究,就是让学生获得本课最关键的学习结果,全力抵达目标。

第四,在拓展迁移环节,针对知识、能力的运用迁移,可以设计“启发”型问题,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如何做”。

启发型问题为的是启发不断地思考,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激活好奇心,引出对全新问题的关注。启发型问题瞄准未知领域,提问的口吻等,都可以设计成“儿童版”,让学生更为感兴趣。

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爱?你还想向谁表达爱?你还想书写什么样的爱?提问也是布置任务,即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细节中感受爱的存在,做出爱的表达。通过启发型问题的明确指示,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将爱的感受书写下来,定格下来,传播出去。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借鉴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方法的应用,不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有意思的是,到了作品的评改阶段,依然会回到“基本”型问题上,直面作者提问: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你的读者是谁?哪些文字是有效表达情感的,哪些文字是无效的?这些问题又推动学习不断迈向深度。

可见,问得准,问得好,课堂学习就完成一半。

转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