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里简称为《新课标》)中“一致性”三字出现了18次。详见如下:
1、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 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来自《新课标》第五页主要变化→(二)关于课程标准)
2、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来自《新课标》第13页“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
3、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来自《新课标》第20页(三)学段目标→3.第三学段(5~6年级))
4、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来自《新课标》第25页“小学部分”(一)数与代数→“数与运算”)
5、数与运算的教学。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通过 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来自《新课标》第29页“教学提示”)
6、通过小数加减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与整数运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来自《新课标》第30页“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7、(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来自《新课标》第31页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数与运算)
8、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来自《新课标》第32页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教学提示)
9、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例如,在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目的是得到同样计数单位,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对分数表达的重要性,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运算都要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感悟加减运算的一致性。(来自《新课标》第33页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教学提示)
10、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运算能力;(来自《新课标》第89页“学业质量描述”表3→第3学段(5~6年级))
11、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来自《新课标》第92页“(一)教学建议”1.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表→(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12、例如,对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在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来自《新课标》第92页“(一)教学建议”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13、(2)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
发展“三会”是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要求。内容组织不仅要关注数学内容的主线,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例如,数学抽象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发展的一致性体现在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来自《新课标》第100页“(三)教材编写建议”→1.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18个“一致性”贯通编排在《新课标》各个部分中,虽然不多,但《新课标》中处处都体现了“一致性”。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而教师在教的内容方面,又有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即数概念上的一致性与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就是计数单位的一致性。评是贯穿整个教与学过程,评价既是检测目标,又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价的全程跟进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而在评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点一致性: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评价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评价方法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评价工具与素养形成机制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评价结果与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一致性等。《新课标》中一直提到培养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在不同学段有不同表现,主要表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
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落实新课标中的“一致性”呢?
PART.0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而应该是“教、学、评”综合体,“教、学、评”是一个整体,单独的拿出一项很可能就会变成课堂上的“满堂灌”或者“走流程”,教学没有扎根也没有落到实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在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确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着“教、学、评”来进行的。同时,应围绕着“教学评一致性”来设计活动探究方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PART.02
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关注课堂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还有一定偏差,每个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经验不同,在课堂上出现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况也属于正常,此时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已经知晓,此时立刻调整计划安排,有针对性的选取已经初步掌握计算方法的同学上台讲一讲三位数乘两位数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随后再多选几个同学说一说,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全班学生们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从而真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PART.03
创新课堂评价模式,重视课堂反馈
在新课程标准下,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而是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还剩下几分钟时间就“走过场式”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反思,如果时间不够刚好下课,评价反思这个环节就直接省略掉了。其实评价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反思的同时,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一个回顾和再一次巩固,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反思的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困惑或者觉得哪些地方难以理解。知道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教师才能在下一次的教学设计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的联系,将评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师先带着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以及知道怎么认识整时之后,教师出示了一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此时,有学生说这是六点半,这说明了学生对于前面的认识时针、分针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老师需要反思在认识时针、分针这个教学环节上哪里没有处理好,后续该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最后,注重多元化评价模式,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等,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教与学中。
PART.04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紧扣计数单位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数运算的本质就是计算单位之间进行四则运算。整数的计算中相同位数要对齐,小数的计算中小数点要对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要先换算成同分母再计算,这些本质上都是基于计算单位要相同才能进行计算。所以,在进行小数的计算教学时,可以先通过复习整数的计算,再类比迁移到小数上,同样,在学习分数的计算时,可以先复习小数的计算,设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算法和算理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转自教学评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