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024/9/25 16:37:24  阅读:2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然而,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一些教师缺少测评依据,也缺乏测评工具。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统编教材六上《竹节人》一课为例,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旨归,努力提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评价的有效性。

一、表现性评价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的实施价值

表现性评价由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规三要素组成,目标、任务和量规协同一致,充分体现“学—教—评”一致性。它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

(一)支持学习活动目标具化,开展实证评价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如何评价这一概括抽象的目标?2022年版课标给予了引导:表现性评价主要以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语言质量、表达对象、行文格式制定评价量表。这一教学提示帮助教师明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点:一要开展有依据的表现性评价,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学习能力;二要开发合适的表现性评价工具,如制定表现性评价量规;三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如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实施表现性评价。

(二)实现关键能力分项进阶,落实过程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以纸笔测试为主,以“结果定性”为特征。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教师常因没有相对应的测评试题,只对某一项或几项活动中静态的学习成果打分,以此评判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有些能力是不能通过单一的成果来甄别界定的。

运用表现性评价,设定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等级指向的学习表现作出具体的描述,能更精准地诊断学生的能力。如“通过阅读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可以细化为“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概括信息”等表现性评价的维度,教师可以在表现性评价描述中展示这些能力达成的方法、路径。由此,通过实施表现性评价,教师能看到学生分项能力的逐步进阶,实现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学生主动规划学程,实现素养提升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常见“展示阅读成果”这类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评一评活动开展情况,旨在让学生复盘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方法。若要表现性评价活动有效开展,首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好的样本”是怎样的。

表现性评价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好的样本”量规,引导学生根据样本指出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激发学生挑战“好的样本”的内驱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表现性评价量规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评或互评学习中的表现,并依据评价结果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以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实现素养的提升。

二、表现性评价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的设计策略

好的表现性评价要立足整体,精心设计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规,用以统整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结果,实现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呢?

(一)依标扣本,明晰评价方向

2022年版课标对每个年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培养的能力素养都进行了明晰的描述,为表现性评价的架构指明了方向。其基本落脚点涉及“情感态度”“阅读体验”“展示交流”等方面。如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的具体表现特征指向很清楚(如图1):

(二)交互融通,确定目标任务

明晰了表现性评价的方向,就可以开始设计表现性评价了。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把这两个部分关联起来,不断地调整、修正、优化、完善。

《竹节人》一课选自统编教材六上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本单元对“有目的地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课后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开展阅读,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还提出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则对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三篇课文尽管训练重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竹节人》是这一单元的首篇课文,学生初次接触“有目的地阅读”,初步感受怎样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篇文章,懂得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从单元编排及文本特质来看,表现性评价目标和任务除了要体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的要义,还要紧扣语文要素的达成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由此,为了通过表现性评价任务融合多维度的目标,笔者紧扣人文主题,创设了“开启阅读之旅,传承优秀文化”学习情境,设计了“讲好中国非遗传统记忆故事”这一学习任务,根据学习提示中给出的三个阅读任务,安排了三个子任务(如图2)。围绕每一个子任务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收获不断叠加,学习策略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阅读成果。三个子任务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评价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性评价依据。

根据表现性评价任务,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如下:

1.能根据阅读任务,运用浏览、细读、跳读、扫读等多种方法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初步掌握“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阅读策略。

2.能运用借助图表梳理情节信息、边读边作批注、想象朗读、简要讲述等方法,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根据课前学习提示,初步开展“讲好中国非遗传统记忆故事”学习活动,自由组成小组,商量活动内容,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以适当的方式记录、展示阅读成果;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建议。

4.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聚焦能力,设计评价量规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交往沟通能力。只有据此提炼出关键能力,才能以此为维度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规,实现能力的迁移,从而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细读单元内容及本课课前学习提示,对本课阅读任务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其与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的学习表现勾连。由此提炼出本课学习的关键能力: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及成果展评能力(如图3)。

提炼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的关键能力,就可以围绕四大关键能力细化行为或方法,描述具体行为表现,并设置四个评价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尚需努力”。评价量规采用菜单式,方便学生进行勾选,降低操作难度(见表1)。

三、表现性评价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的实施路径

表现性评价贯穿整个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运用评价量规开展自评、互评,诊断能力,助力学程。

(一)理解量规,分步落实,借助评价明确目标

理解评价量规,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点。如表1这一评价量规虽然涵盖了四大关键能力,但评价规则众多,纵使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六年级学生也产生了焦虑情绪。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量规。

如先理解第一个关键能力“提取信息”,把理解量规的过程巧妙地融于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任务,通过四个进阶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细读、跳读、选读等方法阅读相关内容,提取信息。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提取信息,在学生交流提取到的信息时,询问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一边交流,教师一边在表1中对应的阅读方法前做上标记,找到相应的等级。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评价的方法,对量规中的要素做到心中有底。接着,理解“整理信息”这一关键能力,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量规,交流观察发现,依据“评价描述”学习、评价整理信息的方法。这样分步实施,可让学生理解量规的作用,更有效地展开学习的过程。

(二)关注能力,融于学程,完善量规促进探究

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要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交往沟通能力。

在《竹节人》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要完成“讲好非遗传统记忆故事之竹节人”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借助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建构起从阅读成果的形成到展评的基本路径。但表1中的“成果展评”只对展评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细化,并没有对过程的导引。可见,光有一个评价量规显然还不够,还要添加辅助量规,配合着进行使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契机,与学生共同讨论,创建评价量规。如《竹节人》一课,要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阅读任务,必须在阅读课文、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整理信息。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做的玩具指南中的信息均来自课文,介绍时也是照本宣科。此时,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思考如何做进一步的整理,在初级版制作指南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的指南。师生共建成功样本。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把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记录下来,从而形成新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如表2)。

2呈现了任务完成的标志,也具体提示了抵达成功的路径,引导学生与多媒介阅读融合,应用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完善玩具指南的制作,经历从阅读成果形成到展示的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尝试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与运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不断反思、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成为“成功样本”。

(三)评价助学,随机互动,跨界联盟提升素养

在表1中,“整理信息”能力对应的表现性评价描述中有一条这样的指标:能自主或在他人帮助下,用多媒介方式进行整理。这一条指向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在整体规划学习任务时,可以连同信息技术老师前置学习内容,助力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语文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形成跨界联盟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评价的导学功能,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流学习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素养。

总之,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规划学习进程,从而成为更好的阅读者。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