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如何体现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教与学都需要进行评价,这是常识。
以评价促进教与学,这是教育行动中的永恒主题之一。但是,多年来,这常常成为一个实践性的难题。
常常,我们会听到一线教师无奈的哀叹:这个知识点不教不练,考到了怎么办?
经常,我们会听到教研员有理有据:这是应该能够迁移运用的技能,当然应该考察!
常常,我们会看到,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表现很棒,其实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棒在哪儿,其他同学也不清楚棒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经常,我们会看到,教研员或老师们评一节课,要么隔靴搔痒,要么顾此失彼……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整体上评价理念落后、缺乏自觉的评价意识、缺失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简单粗暴的以考代评等等。其中,最根本的是大家都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质量意识,各门学科都缺失指向素养发展的学业质量标准。缺乏共识,没有统一的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就避免不了随意性,从而失去了评价的初衷和价值。
正是多年来评价领域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是核心素养时代,评价理念的落后和实践的滞后,不能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状况,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都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标准。
其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改进教学评价:“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其二,正如“前言”在罗列课标变化时指出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样描述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其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用了3700多字来提出评价建议,在课程内容部分,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都有一条是针对教学评价的提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的“评价建议”中,不仅分别对“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还针对课堂教学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教学评一体化”,也就保证了教学评在多维度上的一致性。
虽然课标只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出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要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践行“教学评一致原则”——即使是学业水平考试,也要做到所考即所学和所教。
我们来粗线条地梳理一下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用了3700多字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具体建议,要理解“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就要善于从课程标准的描述中提炼出具有指导下的关键词。
课程标准分四个板块阐述“过程性评价”建议,分别是过程性评价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准确提炼每个板块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每个板块的意涵。
过程性评价原则的理解要抓住五个关键词:助力改进原则、统筹安排原则、多元主体原则、方法综合原则、学科融合原则。助力改进原则是过程性评价的首要原则。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助力教与学的及时改进,要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实践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文稿中都专门进行了“评价设计”,但是,很少在课堂实践中看到教师用上这些“评价设计”,或者仅仅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学习的感受、收获和不足。纸上谈兵和“例行公事”,都不可能起到起到助力教与学改进的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教-学-评”一体化、评价量表、评价功能。“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确立了,评价量表的制定和使用就自然而然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够真正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成果形成元认知,让学生学会学习。
作业评价建议主要从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跟踪评价三个方面展开描述。阶段性评价建议关键词:关键节点、素养立意、评价手段、诊断和调节功能。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和命题要求。命题原则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素养立意”“依标命题”“科学规范”。命题规划要从三个方面考量,分别是目标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命题要求提出要从命题情境、命题材料、题目主体和题干设计等方面落实学业质量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除了在“课程实施”中专门阐述了“评价建议”,还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专门给出了“评价提示”,针对具体学习内容提出了评价要求。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为例,“教学提示”的第4条指出:“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研读每个学习任务群下的评价提示,会发现各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提示,主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明确了教学中评价的依据、重点,同时也提示了评价的方式和工具。
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专门用一段话来描述评价提示,也是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以及评价提示的关系
作为课程标准中的几大部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四个部分,总体上体现了目标导向下的一致性。课程目标是否得到落实,可以用学业质量标准来衡量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学业质量标准是呼应课程目标,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的;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用就是为课程目标的落实服务的;课程实施部分从多个角度为课程目标的落实、学业质量的达标提出了实施建议,其中就包括具体细致的评价建议。
学业质量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呼应,不仅可以从“学业质量内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分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中更可以看得分明。以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领域为例,课程目标中列出了4点要求:“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 800 个左右会写。2.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3.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业质量描述中对应的描述是:“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 16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 800 个左右常用汉字。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实施中“评价建议”的依据。课程标准中“过程性评价”的概述就明确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从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内涵的描述进行判断,以学习质量要求作为评价依据,主要应用于“过程性评价”中的“阶段性评价”。要在教学实践中确保“阶段性评价”的“教学评一致”,教师心中必须要对相应学段学习质量有基本的掌握。
我们可以用以下两幅关系图来表示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以及评价提示的关系:
图1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三处直接针对教学评价的内容,是以学习质量标准为核心。学习质量标准既是评价的依据,也揭示了评价的目标——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达标,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每个学习任务群中的评价提示,指出了各学习任务群不同学段评价的侧重点,明确了评价内容依据,即用什么评价和评价什么。评价建议主要以学业质量要求为指引,从评价理念和策略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系统地解读和理解课程标准中有关进行评价的各部分内容,才能真正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评一致性。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根据上面的梳理,在教学实践中要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必须做到遵循以下四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目标统领原则。教学评都在具体而明确的课程目标统领下进行设计和实施,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落实,也就确保了学生学业质量的达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二是系统设计原则。进行教学评的设计和实施时,既考虑相关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运用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之间的对应性,还要考虑与学生学习体验建构的进阶性和与学业质量要求的一致性。
三是逆向设计原则。逆向设计原则要求评价先行,即从学业质量标准出发,衡量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科学适切,以确定要达成的预期成果,再确定评估证据,教学实施环节的学习活动设计,要为评估证据的产出服务。
四是学为中心原则。教师始终做到教是为了学,练习也是为了学,评价的终极追求还是为了学,这样,教学评一体化就有了轴心,学业质量的达标也就有了可供监测的焦点。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