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业数据平台赋能精准教学

2024/9/25 16:11:48  阅读:27 发布者:

一、提出问题

数字化赋能精准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实现个性化和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然而在整校推进过程中,长期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学科和班级间的差异。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学实践和育人方式变革,以项目为引领,探索在一所大型中学如何通过选择平台切口、培训与推广以及深度融合教学实践,切实建立日常化使用的数字平台,并真实促使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转变。

二、实践策略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作为一所办学30年的优质民办学校,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进行教育教学决策,同时注重实效,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关注信息化应用。对于一所跨学段、跨校区,拥有300余名教师、3000余名学生的大型中学,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促使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实际需求。

学校的体量和体制,决定了学校推进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普遍性,并可能更加凸显。学校采取的策略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恰当的平台为突破口,完成整校数字化平台环境和意识的接轨;②通过有效的变革管理,提升教师的接受度和使用积极性,促使数字化赋能在多个教学环节发生;③协调好外部资源依赖与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校级项目团队,包括校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部分教研组长等,采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分四个阶段推进。

(一)奠基起步阶段:基于现状,完成平台选择和基础环境建设

1.调研本校数字化基础

通过实地观察、数据统计及访谈等方式,深度调研本校数字化基础情况,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完成SWOT分析,结论如下。

背景:学校关注质量,有变革的压力和决心,但校区分散,加剧成本压力。

文化:教风优良,师生关系紧密,强调个性化关注,但教师工作量较大。

师资:40岁以下教师占比64%,易于接收新技术,但理论研究基础薄弱,也可能存在对培训压力的抗拒情绪。

学生:数据时代原住民更加乐于在网络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但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逐渐递增,心理压力也需提高关注。

资源:硬件和网络设施良好,可通过项目获取支持,但仍存在资金压力。

2.切入口平台选择

考虑项目成本和硬件基础,结合“本校最近发展区”:本校教师具有记录和个别化反馈学生作业情况的群体性基础,确定作业分析数据化的小切口,同时考虑到教师批改和批注的习惯,最终于多个阅卷数字化平台中选择最优的平台。

3.环境初始化

2020学年起,学校分两年逐步引入和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并完成全校师生信息初始化。

(二)试点研究阶段:推进三个试点教研组,开展子课题研究

依据创新扩散理论,选择三个试点教研组作为早期采用者,于2020年底启动项目,主要基于极课大数据平台功能的开发使用,探索其对改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习惯的积极影响。

1.多效护航量变的发生

对于数字化来说,“量”是首要条件。必须建立在一定使用频率的基础上,数据分析才具有价值。在提升“量”的实践中,本校采取了如下策略:培训人员上,采取专业技术人员和本校骨干协同的方式,把两者的使用体验和话语体系相融合,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培训内容上,聚焦平台功能、操作技术(答卷制作、答案导入、试卷扫描、成绩导出与发布、数据分析和数据安全等)结合教师的需求提供匹配的培训内容;培训范围上,分别开展项目组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不同范围培训,两年时间共组织教师专项培训32次,2698人次参与。

2.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是降低教师使用意愿的首要因素。通过建立两个支持团队可有效解决:一方面以平台运营方工作人员构成专业技术支持小组,一方面以项目核心团员和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建立微信群实现快速响应,有效护航教师使用平台的积极性。

3.融合校本研修模式

为降低额外工作负担,将项目植根于学校传统教学研讨的土壤:内容上围绕“三题三课三部曲”,组织上依托“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上下贯通,形式上植入“备课组专题听评课”“专题教研活动”至校本教学培训中(图1)。

图片

追求数字化赋能教学不能止乎于技。项目组推进三个教研组分别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建立子课题(表1),促使教师团队深入挖掘教学结构和理念上的本质改变,以案例研究方式探寻数字化赋能具体教学行为的有效路径。

图片

(三)提炼深化阶段:聚焦平台功能,推广阶段性成果

以教导处为主要实施部门,学校通过制订教学计划与组织教工培训等方式,推广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吸引早期众多跟进者。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知识树构建,学生可利用“一键导出”功能将错题根据知识点、得分率等关键字分类导出,形成极具个性化的错题集。同时还可导出试题来源、知识点、答案与解析等信息,配以“网课资源”“知识胶囊”“虚拟课堂”等线上方式进行必要的再学习,不拘于时间和空间,有充分的自由度和隐私性,使“学习三部曲”得到多元形式的落实。2.提升教师教学行为的精准意识

1)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备课。

作业质量分析常态化。教师可依据不同班级前一节课后练习或课前预习的数据分析,精准选取教学起点,做到有的放矢,在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类课堂中,均有良好效果。

2)基于数字平台的互动课堂。

平台上保留每位学生的解答过程和批改情况,并能随时被调用。利用典型答题过程的即时呈现,让学生面对的问题更具体,展现的思维路径更贴切,便于学生之间直观地互评和进行思维靶向诊断,有效提高讲评课交互性体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堂课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即时生成课堂。

3.基于数据反馈的习题优化

习题分层是提高学生课后作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大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改变了教师经验性编制习题的习惯。基于数据科学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预估当前学生的水平和反馈实施结果,使习题分层在确保基础、有序提升的要求下更有依据。

4.基于学习曲线的课后关注

依托平台中“最新学情”板块对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数据采集和存储,改变以均分对比粗略判断学情的做法,通过分析个体学习曲线,教师能够更为精准、长期地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薄弱之处,以利于进行差异化的个别辅导。

(四)实践推广阶段:项目范围与运用场景拓展

1)学校依托本项目形成两个十三五校本培训课程,进一步推广平台使用范围,后期发展了众多跟随者。

2)开展案例评比活动,提升教学创新能力。通过备课组专题听评课、教研组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创造性实践。每学期进行数字化教学案例收集和评选,两年间形成50余篇优秀案例。

3)通过行政力量介入,以规范校级考试及质量管理流程为突破口,提升教师个体质量管理意识,完成学校考试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式的转变。

4)与全员导师制结合,拓展运用场景。推进对学生的评价从结果性数据为主,转变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及错误追因下的整体关注;同时结合全面推行的导师制,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学习档案,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促进基于数据实证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围绕教学五环节开展课题研究,改变教师基于经验和主观感受的教学行为。如备课环节利用前测数据,调整教学设计;上课环节即时调取答题扫描图片,极大地提升了纠错的针对性;作业的分层设计基于数据,也可以更加准确;过程性评价更加需要大数据平台的记录和直观曲线呈现;而评价数据又将作为后续阶段备课的重要依据。数字化平台循环赋能教学全过程。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记录学习认知的有效数据,精准诊断学习起点、薄弱点、障碍点,便捷导出错题,为学生进行知识梳理、集中突破、关联及创造性学习提供指引工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能便捷实现个体成果的展示与分享,涌现出如“小老师讲错题”音频资源库等形式的课外学习共同体,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

(三)构建数字化平台支持下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

通过设定不同权限,一线教师及各级管理团队可以及时调取数据信息,掌握教学质量动线。

一线教师,可获取本备课组范围内的数据分析,便于进行常态化质量分析,优化教学策略或基于错题归因和学习曲线开展分层辅导和个体指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可获取本学科、本年级的所有数据分析,便于从组室范围进行过程性监控,及时关注指导;教导处、校长可获取所有数据,通过定期检索,排查异常、掌握所有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常规运行情况。

(四)完善评价方式

智能化平台有能力关注学生个体的微观表现,并能实现过程记录和客观能力维度分析,既能支撑各学段纵向评价,又能支撑各学科全要素横向评价。通过学习曲线,推进对学生的评价从结果性数据为主,转变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及错误追因下的增值性评价。教师、导师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错题流变和学业发展,为师生对话提供交流基础,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

(五)探索大型学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在数字化平台引入期,需基于资金预算、学校发展近期目标、学校文化和软硬件基础,选择最适宜的平台。如本项目中,基于对教风和教师批改习惯的前期调查,尽管市区级大型测验中广泛使用了电子化阅卷平台,但最终项目组还是选择了极课大数据平台,实现不改变批改习惯,同时提升统计、分析、记录、调取等功能。

在推广期,需抓住新事物的热度和冰点。把握教师接纳新技术的好奇心,迅速扩大使用率是推进数字化的根本保障。例如本项目早期通过专业人员培养校内骨干、校内骨干培养大批教师的模式开展多形式、多范围实务培训,快速打开了“市场”。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护航教师使用和探索的积极性。

平台能长期保持使用热度的根本原因是切实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由试点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探索提炼和专题分享使其显化。

当使用频率和范围达到一定程度,行政命令就应适时介入,从大型整校考试,逐步推进到日常年级统一考试,从一个校区推进到三个校区,逐步形成并规范整校教师教学常规行为。

四、反思

在数字化赋能教学的领域中,本项目仅取材一个切片开展试验性实践研究。基于学生作业数据平台赋能教学环节,在基础层面上提升教师基于学情的数据治理能力,在进阶层面上重构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视域,而数字化赋能教学的核心要义是赋能学科的育人价值。项目切入点虽小,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

同时数字化的双刃剑作用仍需时刻牢记,构建畅达平和的家校沟通平台,既要符合当代教育理念,更要倍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背后是家校育人理念的相互融通,共建家校生三位一体,学校还需在此方面做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飞猛进,更不是信息资源的堆砌,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服务于人,做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才是转型应有之义。最终将科技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依然是遵守教育规律、注重教育价值的教学实践。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