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名词化是英语的典型特征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书面语体表达过程的重要特征,但鲜有研究涉及名词化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及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曹丽娜,陈红平,2010;李盛,刘佳,2014)。因此,本文在名词化理论背景下探究名词化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写作中培养中学生使用名词化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文章质量和写作水平。
二、语法隐喻理论与名词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相邻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而体现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李杰,2016; 李梅,2010; 徐玉臣,2009; 朱永生,2006)。
韩礼德(Halliday and Matthiessen,2004;Halliday and Webster,2006)认为一致式指语义和词汇语法层面最初共同进化而产生的关系模式,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最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无标记的模式。在一致式的及物系统过程中,参与者由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体现,过程由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体现,时间、地点、方式等环境成分由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由此,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语义层表达的深层意义保持一致。
然而语言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张力,易使一致式转化成非一致式。非一致式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存在的非自然的关系,常用名词体现过程和特征,其违反了以动词和形容词体现过程和特征的常规模式,导致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语义层表达的深层意义不一致,是一种有标记的模式。非一致式在功能语法范围内被称为语法隐喻,而其达成语法隐喻的方式即为名词化。
语法隐喻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指用某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曹丽娜,陈红平,2010)。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隐喻,其中名词化是构建概念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性质、环境成分、逻辑关系等看作实体,隐喻性地用名词体现。名词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小句、语篇中的信息结构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支永碧,2013)。名词化后的“事物”既具有其作为过程、属性以及情态的一致意义,同时又具备本身的隐喻式意义(Halliday and Matthiessen,200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词化是一种替代了小句功能或其它词类语法功能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造成了一种静态的表达风格(张莉萍,2016)。
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指标,是隐喻性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重要体现(李杰,2016)。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名词化构建语法隐喻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创造力和表达多样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名词化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其在语篇写作中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使用名词化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三、名词化的语篇功能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许多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写作时通常会不自觉地运用汉语思维进行思考,将汉语的句子结构生搬硬套到英文写作中,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写作时,需要明确指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使学生摆脱汉语思维的不良影响,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英语是一种偏向静态的语言,多用名词表示动作概念,而汉语则直接用动词来表示(吴敏建,1992)。名词化在英语写作中具有重要功能,能够增强文章的简洁性、客观性、生动性和准确性等。不系统教学输入名词化概念及作用,学生很难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薛璐,2021)。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正确利用名词化的语篇功能指导学生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恰当使用名词化写出流畅、优美的英语。
(一)运用名词化使语篇简洁凝练
韩礼德将名词化的过程比喻成“打包”,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在名词化之后,简单小句被“打包”成名词性短语,两三个小句被“打包”成一个小句。经过“打包”,原来需要用一个小句表达的概念意义只需要用一个短语表达,原来几个小句表达的意义用一个小句便可替代。这种名词化的转变减少了语篇中的词汇量和小句数量,从而增加了语篇的词汇密度和信息量,使语篇更加简明扼要,概括性更强。具体如下:
例1a: I failed to pass the exam and that disappointed my parents.
例1b: My failure to pass the exam disappointed my parents.
这两个例句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同,但根据词汇密度=实词数(lexical item) / 小句数(ranking clauses)(其中实词包括名词、谓语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动词和代词),可以发现两句的句子长度和词汇密度不同:例1a包含2个小句5个实义词,词汇密度是2.5;例1b包含1个小句5个实义词,词汇密度是5。显然,通过名词化,例1b的词汇密度增加,用更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语义表达更简练,语篇结构更加紧凑。
在英文写作中,许多中学生没有意识到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多使用口语化较强的句子,并以小句居多,使得词汇密度和信息量较低,语篇不够简练。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语体意识,强调语篇简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口语向书面语进行转变。
(二)运用名词化使语篇客观公正
在一致式中,动词体现过程,并往往带有其参与者,有时还带有补语,但当动词经过名词化变成另一过程的参与者之后,由于名词短语可以不带施事或人称代词,原来过程的参与者就能被虚化。参与者被省略会减少主观化的描述,使原本的个人观点变成客观的事实,从而增强文章的客观性。换言之,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使语篇更加真实客观(邱志芳,2008)。
例2a: If students practice more, it will be more possible for them to learn English well.
例2b: More practice is essential to good English.
在例2a一致式中,动词practice体现过程,并带有其参与者students,而在例2b隐喻式中,名词practice作为参与者,具有动词的特征并体现出过程意义。当practice名词化之后,原来动词所体现的过程变为另一过程的参与者,并省略了原过程的参与者students。主观色彩较强的动作执行者被虚化后,给人既定事实的感觉,能使语言更加客观公正。
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通常会将人作为句子的主语,使语篇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英语多采用无灵主语充当句子的主语,客观性较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指出这一差异,指导学生运用英语思维,写出符合英文表达、更具客观性的语句。
(三)运用名词化使语篇精确具体
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在经历名词化过程之后便具有了名词的属性,可以在语法上做名词能做的一切事物(范文芳,1999),能被修饰词修饰、被限定词限定、被量化、质化和分类等。这样,语篇就能更加准确具体。具体如下:
例4a: He investigates carefull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work efficiency.
例4b: He makes a carefu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work efficiency.
例4a中动词investigates变成了例4b中的事物,即名词investigation,这就使得investigation可以被量化(由a表示)和质化(由careful表示),增加了语篇的精确程度。
由于多数学生对名词化的使用仍较为生疏,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出原始语篇,再引导学生寻找语篇中可被名词化的元素,最后再增加修饰成分,增加语篇的精准度。
(四)运用名词化使语篇连贯流畅
名词化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使语篇连贯流畅。名词化实现“主位—述位”衔接的主要方式是把前句述位中的所有或部分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谈话起点,随后引出新的谈话内容,即新的述位,这就是“R1→T2”模式。此外,名词化通过“主位—述位”而实现的信息转移使得说话者或作者可以把本来是非已知、非共有的信息在形式上变成已知或共有的信息,同时把听者或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其它信息。具体
如下:
例5a: Playing basketball, running and climbing
mountains are all conducive to people?蒺s health.
例5b: The benefits of sports are proved by some
scientists in their experiments.
例5a的主位和述位名词化为例5b中的主位“The benefits of sports”,并以此为起点,引出新的信息,即例5b中的述位“are proved by some scientists in their experiments”,转移读者的注意力。名词化的使用衔接两句,使得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语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语篇通畅是评判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寻找句子中的主位和述位,并进行名词化,从而使语篇衔接紧密,提高连贯性和流畅性。
合理恰当地运用名词化,可以使文章表达简练、公正客观、结构紧凑、正式权威、精准正确、行文流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名词化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四、运用名词化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名词化在语篇中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由此教师应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名词化教学。否则学生很难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薛璐,2021)。通过名词化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注重各语言单位的名词化训练;(2)对比写作样本。
(一)注重各语言单位的名词化训练
教师把名词化知识引入课堂,需要在单词、短语、句子和语篇几个语言单位层面进行名词化训练,并且要注意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词汇层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常见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形式,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其变化规律,如主要的名词后缀“-ness”“-ment”“-tion”等。在短语层面,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化的各类修饰语和搭配。名词化的词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后构成短语,如“draw a conclusion”“in support of”等,学生应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类短语。在句子层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常练习小句和名词化结构的互相转换,如“the enemy was defeated”转换为“the enemy?蒺s defeat”。最后,在语篇层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任务中自觉运用名词化,在语境中锻炼运用名词化建构语篇的能力。先聚焦句子内部,再跨越句子级阶到具有组织语篇信息功能的名词化教学可以逐步促成名词化产出能力的提高(王保健 等,2020)。
(二)对比写作样本
不同人群的写作水平和写作特点不同。教师可以将同一写作主题下学生、英语母语人士及教师本人的写作样本一同呈现给学生,并对比不同文本在名词化使用方面的差异。这能帮助学生发现其名词化产出能力的不足,产生学习的”饥饿感”(陈浩、文秋芳,2020),从而有针对性地训练写作过程中名词化的使用。学生可以分析并模仿教师和母语作者的写作,不断深入名词化的应用,实现英语思维的转变。
五、结语
名词化具有多种重要的语篇功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名词化可以使语篇简洁明了、精炼紧凑、客观严谨。当前中学生尚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名词化,这便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名词化的教学,通过各语言单位层面的名词化训练及写作文本对比等途径帮助中学生在写作中恰当使用名词化,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但需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名词化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过多的名词化会使文章表达累赘、深奥晦涩。总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采用名词化以及如何使用名词化,以使文章连贯流畅、自然协调。
转自英语外语教学与评价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