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建:语文教学改进的基石
2024/9/18 14:02:54 阅读:24 发布者: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语文教学改进必须要回答一个新问题——如何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语文教学如何体现高质量呢?除了学习结果的高质量,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感以及由此生发的成长幸福感。这就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有关的概念,进行概念重建。
教学目标,由学科知识转向学生素养。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1980)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二者的共同点以语言(口头语)和文字(书面语)的运用为核心,发展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水平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语文教学独当之任。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显性目标,以思维、审美、文化为隐性目标,最终要实现表现性目标的综合体现。
教学内容,由文本内容转向学生活动。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材料,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框架程序,由教师组织的应用语文知识处理文本材料的活动才是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内容曾经从文本内容走向文本功能,但是,立足点仍然是教科书对课文的定位,是叶圣陶“精读”“略读”分类的变式,在教学中体现的是“教—扶—放”的方式,还是没有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的文本属性。学习任务群的提出,需要语文教学内容由文本变为活动,才能保证学生时刻参与语文学习,才可能达成学生口头语和书面语发展的核心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由关注文本解读转向关注学生发展,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学过程,由单项训练转向综合实践。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习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实践方式,尤以读写为重。“此学科宜听说读写并重”(叶圣陶,1980),但是,在教学的现场并未落实。2022年版课标把“听说读写”的单项实践调整为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以综合的语文实践形式才能实现综合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过程的组织由线性的方式变为模块化阶梯式,加强不同语言材料的联系,增加思维挑战,促进学生横纵向的比较,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
学习方式,由文本解读转向成果记录。新的时代,应该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可以参与的、以可见的成果为表现的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从“黑箱”走向“玻璃盒”,成为可以研究、可以设计、可以看见的思维表现过程,发挥语文教学多重联系的聚合效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益,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素养时代,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语文人也应该拿出语文教学改进的整体方案,以核心素养定向教学目标,以学习任务群定位教学内容,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定型学习过程。让语文教学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独特的责任。
转自王红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