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反思 | 新学期导言课该怎么上

2024/9/6 11:27:34  阅读:21 发布者:

在设计本次导言课时,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力图突破“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如何学好历史”的传统框架。不是说这套框架不好,只是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更灵活、灵动一些,不要沿着这三个问题一个个讲下去。对于这一框架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我曾在《再谈高中历史导言课》一文中有所阐述。二是希望能够在导言课上“看见学生”。导言课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师讲述极易占据主导,但我希望能够听到更多学生的表达,生成更多学生的思考。三是尝试能够衔接学生已知和未知,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不再让导言课成为独立、孤立于其他课的一节特殊课。

最终,我对导言课进行了重构。

在暑假,学校统一给新生布置了假期学习单,关于历史学科有两项,一是参观甘肃省内任意一家博物馆,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或展品,为其制作一张宣传海报(手绘或电子制作均可,要有内容或形式上的创新,以A4纸提交)。二是选择你身边的一位长辈,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访谈:一生中最骄傲的事;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事;一生中最遗憾的事。要求:在倾听基础上适时进行追问,了解每件事的具体细节,访谈完成后整理成文字。

我在课前已经收集到了学生的作业作品,因此,在上课伊始,就从暑期作业作品切入话题。

1.选取学生宣传画作品,学生作简要介绍,然后开始问题探讨。

起始问题:同为学习历史的方式,参观博物馆和阅读历史书籍有何不同?博物馆讲述历史的方式有何特点?为什么我们愿意走进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展品?

学生结合自身的参观实践,进行分享。经过在4个班级的教学,学生共性的答案包括:更加生动,体验感更强;能够看到更多历史细节,深化历史理解。

在对话交流中,围绕学生的回答不断针对性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学生理解到多重史料(实物、文字、图片等)对深化历史认识有重要意义,而且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的认识历史、得出更充分的结论。我还和学生举一反三,就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下如何保持理性思考进行了探讨。

围绕这一话题的师生对话,涉及到了对史料实证基本路径的初步探讨。而且,这些探讨是建立在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没有空洞的理论阐述。

2.对访谈与写作的思考

起始问题:访谈他人并将其记录下来,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由于课堂本身是开放性的,的确有学生表示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也有学生表达了一些有意义的感受,比如对身边人物的重新认识,感受到的榜样力量,以及对“大历史”叙述下“小人物”故事意义的理解等。我和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得出了一些达成共识的启示:不应只站在执笔记录者角度思考意义;对于被采访者而言,被人关注、有人倾听、有机会表达、人生的一些独特经历和经验不再只埋在心底,这很有意义;对人类历史而言,每一个个体的经历和故事,都是对人类已有历史叙述的丰富和补充,我们不仅是执笔记录者,还是历史的书写者。

回顾这段师生对话、达成共识的过程,学生意识到,当我们转换视角时,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就更深入和全面。同理,人们在描述和解释历史时,也会站在各自的视角。而我们在历史问题的分析时,应当力求辩证地、多角度进行分析。围绕这一话题的师生对话,涉及到了对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基本方法的初步探讨。而且,这些探讨同样是建立在学生实践和思考对话基础上的,没有教师单向的理论讲述。

3.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要求

以上两部分内容看似是针对两份作业的两项独立的探究活动,但实际上指向的是高中历史学习相较于初中比较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运用和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能力要求更高。由暑假作业的展评切入,进而引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与衔接问题,最后,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框架、教材体系、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作了说明和要求。

以上仅仅是对本节课设计和实施的整体阐述。由于本课始终是在师生的对话中进行,期间生成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也因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而有所差异,无法一一记录和阐述。由于师生对话贯通始终,这节导言课我没有使用PPT

再次审视本次导言课,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一,课堂氛围轻松,虽然没有刻意展示教师形象,但在第一节课就与学生进行了长时间有效的对话,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向学生呈现了我的历史课堂的基本样态。二,没有灌输给学生“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等相关的大道理,而是探讨了更接地气的话题,给予了学生展示、表达的机会。三,突出了“衔接”的特点,包括初高中衔接、暑期作业与新学期学习衔接,同时还为下一步指导学生参与历史写作大赛作了铺垫。本课还有待改进之处,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所欠缺、对学科价值的挖掘不够,但深感一节导言课难以兼顾方方面面,总之适合学情和教情最为关键。

再次反思导言课的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对标学情,关注学段差异。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导言课要有侧重点,例如起始年级需要侧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非起始年级更要关注内容衔接和方法提升,毕业年级需要涉及考试准备和心理调适内容。课前一定要有基本的学情调研。二,注重联系,凸显学科价值。要关注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体现学科学习的独特价值,要与其它学科的共性问题有所区分,学科价值的问题探讨要落到具体实处,不能太空洞、太理论。三,转换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对传统“何如”“为何”“如何”三问框架的运用需要与具体学情进行结合。需要对展示教师与展示学生的关系进行思考。

自历史园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