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

2024/9/6 11:02:51  阅读:22 发布者:

一、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调查

我们选择Y市市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平行班10个以上),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以上学期期末和本学期期末作文考卷为样本,随机选择三、四、五、六年级各200份,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每份作文试卷中,教材中没学过的字写错不计算,相同的错字不重复累计)调查结果分析后显示:

1.大部分学生存在错别字现象。三年级学生64%,四年级66.5%,五年级、六年级分别高达79.5%81.5%,这些错字多出现在学生考试作文中。

2.根据分析,学生写错别字的字数和人数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三年级错1~2个字的比例最高,错3个字以上的学生呈直线下降趋势。而四、五年级错3~5个字的人数最多,六年级则是错3~5个字的学生数与错6~9个字的学生数大致相等。三年级错得最多的学生错了6个字,四年级是错10个字,五年级和六年级错10个以上的各有4名,最多的一名六年级学生错了13个字。

3.试卷卷面呈现,作文篇幅长短即字数多少跟错别字多少并无显性关联。相反,错字多的常是篇幅较短且不达字数要求的作文。由此可见,错别字也限制了学生的书写流畅和思维流畅的表达。

4.别字现象远远超过错字现象。

面对以上样本,笔者与所在团队对457个错别字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分类整理和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将错别字分成两大类,错字和别字,再将两大类分别分为四小类。由上表可知,错字占比32.2%,别字占比67.8%,错字明显少于别字。在整个样本错别字汇总中,同音字和音近字混淆导致的别字占了60.98%。另外三种归类为词语中两个字混淆,如“考虑”写成“考顾”(疑为“顾虑”两个字混淆),“跑上去”写成“路上去”(疑为“跑路”两个字混淆)、字形相近混淆(如“复”和“夏”)和毫不相干的零星错误(如“分享”写成“非享”),加起来只占6.8%

综上显示,作文中的错别字现状显现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欠缺,这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成为影响习作质量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大面积的错别字令人担心祖国未来语言文字的规范与继承。

二、小学生作文错别字原因分析

(一)识字写字教学教、学、评方式不当

1)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评机械单一

第一学段每课生字20个左右,其中要求四会的每课7个以上。日常教学,相当多教师在生字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兴趣,也不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方式异化为机械地读、说、抄、默,字形分析即“说”的环节,也仅仅是数笔画和简单的部件“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偶尔对汉字字形结构特点进行归类,更少对字义与字音字形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梳理。即便教材上有涉及,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匆匆而过。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更不能触类旁通。而常规作业检查的压力,使得低年级的老师很重视书写的质量,课堂大量时间用来观察每一笔写在田字格的位置。

机械简单地分割字形与抄写临帖,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是被动地的、孤立的,机械的,重复的,从而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没有习得独立识字方法,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然也不可能让学生记得牢固;没有对字义的引导与理解,自然也不可能让学生准确运用。

为了保证学生的优秀率,一些学校对“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进行过分窄化地解读,甚至要求试题基本项“看拼音写词”里的词语必须是《补充习题》上练习过的。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一线教师采用重复抄写默写的方式强化字形的识记,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机械,但是短时间内很有效果。

2)第二、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重心偏移

第二、三学段,须四会的生字并没有减少,每课5~10个。我们默认一篇课文两个课时,按每课时正常40分钟计算,对一至六年级平均每堂课用于识字、写字和默写的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如下:(对应用时统计:分钟)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三学段教师花在识字写字上的时间总体上呈逐渐递减趋势,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正常的。课堂重点由识字写字转向段篇的知识理解和运用,主要进行阅读感悟的分享,对于字形的识记,除了个别的易错字老师会强调下以外,基本上依靠学生的自主识字。但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只是第一时段数笔画和简单的部件“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少有形义上的联系。随着中高年级同音字和形近字增多,自然加大了字的混淆与错误。在第二、三学段作文提供的练习场上,学生就无法通过自主语文实践,锻炼与发展辨析字形能力,自我纠正错别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第二学段处指出“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更是明确指出“能独立识字,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

常态课堂中,面对学生错别字现象,第二、三学段老师通常只采取反复默写的方法。反映在课堂上,他们花在默写上的时间(除了六年级外)明显强化,甚至比第一学段都多。一二年级平均每节课默写时间为6.75.5分钟,三、四、五年级分别是7.27.36.3分钟,五年级课堂默写时间比识字、写字的时间都多。老师用强化默写的方法,企图纠正错别字。这种以结果倒逼学生学习的方式,没有解决字形识记方法的问题,容易走进默了错、错了再默的怪圈。

课堂写字指导时间严重不足。调查显示,三至六年级语文课花在写字指导上的时间平均为3.5分钟,五、六年级分别为2分钟和1分钟。学生在书写中不能感受汉字的音、形、义之美,大多对写字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表现在平时作业中,对印象模糊的字凭感觉随便写,没有养成查字典求证的习惯。不完全调查显示,尽管老师有要求,实际上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将字典带在身边的每班不足五分之一。这种凭经验、感觉确定字形的方法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写字正确率。

(二)作文中相关评价缺乏实效

作文课上,老师往往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作文主旨恰当、选材精当、条理适当和详略得当等方面,放在语言的修饰与美化上,对每次习作教学都要持之以恒进行训练的常规内容反而有所忽略,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的自我修改等。作文评讲也是围绕本单元习作的重点要求进行,没有专门的错字别字评析课。纠正错别字成了口号,很少有相应的评价导向。

1.评改错别字,方框订正而已

在日常批改中,老师对待每个人的错字不尽相同,只是圈出并在批改处画个方框勒令订正了事。有的老师因作文批改量大等原因,还出现了错别字漏改的现象。学生面对错字也就是问问身边人或者依照印象在方框中草草订正,并不知道如何辨析,甚至常常订正了还是错的。还有个别老师为了减少订正时间,在批阅中直接将学生的错别字用修改符号改正。这样的修改,学生往往一看而过,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试卷审阅,没有明确扣分要求

在语文试卷中,作文试卷通常单独为一页。阅卷前会单独抽出,年级内随机打乱封闭姓名装订成若干本,再抽调年级内资深教师专阅。时间短,工作量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圈出所有学生的错别字。虽然阅卷老师都知道作文中不应写错别字,但只要不是错得太多太明显,基本上不会影响整体分数。老师还是以扣题,以及内容、篇幅、语言的生动完整性为主要考量。

(三)规范汉字的环境浸润不够

首先,大街小巷的广告招牌也常有错别字的身影,有的甚至是为吸引眼球故意为之,如“兔”飞猛进、大展宏“兔”等,削减了汉字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汉字的规范性不够重视。同时,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将来手机电脑等无纸化办公会取代手写字,智能电脑自带识别过滤纠正错别字功能,现在写几个错别字不会影响未来生活。访谈中发现,有学生的错字一错再错,是因为第一次看到的就是错别字或者第一次写错老师或家长没有发现及时纠正。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存在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够利用身边的图书馆资源,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超过3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虽然“双减”已成常态,但不少学生回家后仍要完成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有的要上学科培训班,读书只能“忙中偷闲”。近六分之一的家长在家从不读书,孩子缺少读书的氛围,也影响了孩子与文字的熟悉程度。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三、小学生作文错别字解决对策

为了改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我们须顺应小学生个性特点,着眼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做到三管齐下,即丰富课外阅读,改进识字教学教、学、评方式和相关作文评价模式。

(一)改进识字教学教、学、评

1.明确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汉字集音乐、图画、诗意于一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错别字不仅会造成表达歧义,影响个人生活与工作,甚至会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于写错别字的危害,教师从思想上须高度关注,通过神话、历史故事、考古发现等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才能自觉拒绝写错别字,建立文化自信。

2.推广“心理+字理”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象意、形声,叫作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汉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关注汉字理据,同时关注学生心理,教师宜采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感受汉字文化内涵,利于学生“字感”的培养,达到准确运用。

画中见义。汉字中有部分字是象形字,将生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者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里。

字眼知义。指示和会意字的意思不像象形字那么直观,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才能获得字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动画、演示等方法感受字的抽象符号,确定符号意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字义。也可运用汉字形体的演变,形象说明不同字形的构造理据和表达意图。

由形得义,由声得音。形声字同时使用音符和意符,也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绝大部分形声字意思根据声旁类推,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别。教学时,教师链接学生生活,有意识进行任务设计,开展“最有年味的汉字”“一字表心情”“生肖中的汉字”“舌尖上的汉字”“我喜欢的动物名字”等主题任务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字感”。

现代汉字中存在大量简化字,简化字隔断了“三书”的造字方法,导致部分汉字的理据丧失。学习中,可以采取溯源分析还原理据,也可以采用编故事、顺口溜、与生活情境联系等方法,对这部分汉字进行想象、比较或演绎,加深学生对字形的印象。

3.有序梳理与探究所学生字

关联汉字是新学的汉字与已经学过的汉字在部首、意义和读音上的关联度,可以是教材中学过的字的关联,也可以是课文之外自主习得的关联,可以是部首相同的形体关联,也可以是意义关联,还可以是声符相同的声音关联。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相关联的音近字、形近字;将生字放在具体语境中,学生进行归类辨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想象与建构,在学生逐渐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的同时,第二学段可以强化自主预习生字,梳理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第三学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并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形声字构字规律,认识更多相同偏旁或者同音字,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

4.改进识字评价的方式

改变生硬机械的默写评价方式,创设真实的运用情境,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活动评价。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方法,默写句子,将生字嵌入句子中进行。可以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识字档案,引导学生在自我归类整理的基础上,互相出题考核生字运用能力。还可以建立小学语文生字表,明确各年级应掌握的常用汉字,进行灵活机动的汉字分级过关评价。

(二)改进作文教学中书写评价方式

1.注重基础目标的约定与达成

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在开学之初,和学生进行作文基础目标达成约定。对学生作文的错别字个数提出明确要求,每篇作文错别字不超过两个,有错别字的作文不能成为满分作文或最高等级的作文。明确将基础目标的达成作为学生作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标准。

学生作文时,建议学生在手边放一本字典,为了不阻碍思维,可以先把不会写或无把握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完检查时,将不会写的字通过查阅字典得到答案。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这样的字已经理解了其意思,字形却不太能确定,通过查字典确认,经历一个形义辨认过程,印象会更深刻。

2.改变传统的方框式订正错别字形式,采取积累和梳理式订正方式

积累式订正为抄写并订正错误字所在的句子,在语境中辨析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梳理式订正是把相关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围绕消灭错别字的主题,以任务群组织和呈现,确定语文实践活动。

(三)营造自觉守护汉字纯洁的学习环境

全社会都应积极营造以规范汉字为美的文明环境,梳理汉字不能随意曲解和异化的思想,对广告、招牌、宣传标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处罚追责。

给学生推荐品质优秀的图书,鼓励学生养成大声读书习惯。实践表明,学生在进入小学以前,已经有相当的口语(词汇或句子)储备和理解能力,课内阅读可以在大声反复朗读中熟悉字形,在句意的理解中理解字义,达到音形义的联结,自然而然掌握汉字。特别是低年级,尽量选择拼音版,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向和书籍。对于中高年级而言,减少图文并茂甚至图茂于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接触语言文字本身。

汉字是个相当复杂的字符集,难于学习和掌握。一线教师只有摒弃机械读抄默或机械拆分部件记忆字形的方式,回归传统,用造字的方法教汉字,用溯源或俗解的方法教简化字,用学习任务群的方法强化作文实践活动中基础目标的达成,才能真正在学习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准确运用能力,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