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内在逻辑——以复习课“走进经济全球化”为例
2024/9/6 10:15:43 阅读:25 发布者: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力求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范式,而活动教学有理有序有度,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推进,离不开合理、恰当的教学环节的“护航”。课堂教学环节不是任意设置的,是活动教学内在逻辑的外在表现形式。
1
结构顺序是活动教学的逻辑推进
教学环节是活动教学的分层细化与逻辑推进形式,展示的是活动教学的层次、梯度和内在逻辑。因此,设置教学环节首先要厘清活动教学本身的逻辑,包括目标的价值逻辑、教材的内容逻辑、议题的认知逻辑、活动的实践逻辑等。如此,才能精准地概括、提炼,并用恰当的语言及合理的出场顺序外化成一定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外在形式的实质是活动教学内在逻辑的有序化及语言化。内在逻辑的条理是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和前提,有序的教学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能凸显、引领活动教学的走向,让活动教学按既定的目标、方向和步奏有序有理有度推进。
教学环节的外在形式是活动教学所呈现出的结构顺序。比如某教师在高三政治“走进经济全球化”的一轮复习课上,设置了“课标领悟”“体系建构”“综合运用”“课堂提升”四个活动环节。这四个活动环节的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价值逻辑,根据课标要求重构整课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突破重难点,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提升解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内化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正确价值观;符合教材的内容逻辑,在课标要求下构建知识体系,能够有的放矢,提升重构的效度,在重构的基础上运用、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以及价值观的升华;符合议题的认知逻辑,认识的发展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建构和运用中不断优化知识和能力,是从浅到深,从外到内的过程,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提升能力,是从求真到知美再到向善的过程,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价值不断上升;符合活动的实践逻辑,实践活动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知识重构为运用活动奠定基础,提高运用活动的精准度,在运用与提升中又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正是活动教学的这些内在逻辑规定了教学环节的顺序。
2
多维建构是活动就教学的逻辑基础
如果教学环节的形式标示的是活动教学“有哪些”环节以及环节之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演绎,那么教学环节的内容则指向的是活动教学环节“是什么”,即每个教学环节下的活动教学的具体内容:围绕什么教学内容展开以及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教学环节的内容实际上是教学环节的具体化,通过具体内容的活动展开实现教学内容的建构,包括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建构和价值的建构等。教材知识的建构是活动教学的逻辑基础,也是教学环节从形式走向内在、从扁平走向立体、从抽象走向具体的逻辑基础。知识建构应尊重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用教材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建构更合理、更流畅的结构体系,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内化。在此知识基础上对具体情境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一步更新对疑难知识和核心知识的建构,并完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实现能力的建构。价值的建构是教学环节内容的旨归,通过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更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学环节的内容是活动教学从多重维度进行内容体系的建构。复习课“走进经济全球化”紧紧围绕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解决学生面临的知识、能力和价值上的困惑,即如何更精炼地建构体系以及精准地运用知识、判断问题。第一环节“课标领悟”,展示这一课的课程标准: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学生解读、解构课程标准,引申出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即增强对中国发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政治认同,科学面对经济全球化,有效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明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二环节“体系建构”,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建构整课知识体系,课堂上展示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建构方式,在此基础上给出教师的建构,特别提炼了整课的逻辑走向:经济全球化→(带来)遇与挑战→(要求)更有活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优化提升整课的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参考改编了2023年6月浙江选考政治卷的时政小论文题目:让学生结合RCEP的生效,谈谈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原因。通过该题的小组探究,再次对整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建构与整合:对于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原因,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看,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高度融合,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从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看,经济全球化是多种因素、多种动因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看,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看,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关系看,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关系看,国际组织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并且初步确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体系。
第四环节“课堂提升”,通过选考真题及其变式练习,突破对核心知识和疑难点的理解,实现对重难点的重构。课前请学生完成2023年6月浙江选考政治卷的时政小论文,课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答案,请学生结合学案“命题人”“阅题人”相关资料经过合作探究后为其打分。“命题人”视角:本题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认识经济全球化,并分析经济全球化存在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寻找让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方向。“阅题人”视角:学生作答符合“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材料提取恰当”得6分;符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表达流畅,300字以内”得3分。最后,请学生为自己的小论文打分,并在“答题人”处写上自己的感悟。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时政述评小论文,并自我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构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在多角度反复探讨演练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过程中,在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正确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3
教学方式是活动教学的逻辑归宿
教学环节的核心指向活动教学应该“怎么办”,即具体活动内容如何开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活动过程,是课堂教学活动化和过程化的具体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活动演绎,使教学环节从静态走向动态,成为有声有色、有的放矢的过程。教学环节的具体开展即活动教学方式的落实和推进,也是教材内容通过活动从纸上走向课堂、走进学生的过程。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实际上是教材内容的活动化,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就是参与活动教学,即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素养和能力的转化。如果说教学环节的内容要实现活动教学从教师“教什么”到学生“学什么”的转变,那么,教学环节的核心则要求活动教学实现从教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本质上指向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环节的实现过程是活动教学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从“体系建构”来说,以课标领悟为前提,以学生的自我建构为基础,通过对比、总结不同的构建思路和逻辑,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优化。学生是知识体系构建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引学生如何构建,除了传统的根据知识内容构建体系,还可以根据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走向来构建整课体系。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从面上升到关键的点和线。正确回答了“谁在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从“课堂提升”来说,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经历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质的三个阶段、三重境界的发展。一是通过对改编真题的探讨,学生初步形成对整课核心知识的系统把握,确定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视角;二是直接演练真题,在合作探究中从“命题人”“阅题人”的角度给他人的小论文评分,重构小论文解题的思路、视角、逻辑层次、行文要求等,其实是在“他视角”中学习;三是给自己的小论文评分,在掌握出题意图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论文,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更透彻深入的理解,以此完善解答时政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这其实是在讨论互助、他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自我反思中学习。课堂教学最终指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真正实现从教走向学。
总之,在活动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置并不是简单地确定几个标题、设置几个议题、安排几个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合理安排活动议题的结构顺序,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转自众望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