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催生着育人方式的变化,学科教学再也无法沉迷于自给自足的分科知识体系,“融合”和“统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在学科类课程标准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双新”背景下引领育人方式变革的创新举措。
学生的生活是整体的而不是分科的,育人的指向也是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习主题为核心,以数学学科为主干,整合多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的能力。这一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科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同时也将数学学习置于整体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跨”何处?又怎样去“跨”?
一
锚向: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
传统的数学教学,其知识结构及教学活动相对封闭、独立。跨学科主题学习解决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相对分离的现象,缝合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聚焦培养新课程所倡导的“完整的人”。在实施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不能为“跨”而“跨”,而应该在坚持学生本位、坚守学科立场的基础上,“跨”好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多个维度,以建立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密切联系。
1.“跨”准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方向。传统的数学学习相对处于单一、封闭的状态,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凸显育人的价值,而新课程方案提出学科学习目标由原先的“三维目标”转向“以育人为核心”的素养目标,更多指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这就需要我们“跨”出单一的数学学科学习目标,站在人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上思考,善于从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挖掘不同的学科要素,并探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促进知识、方法、能力生长的学习目标,锚定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跨学科育人。
2.“跨”实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承载着学习活动。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两年,但教材还未更新。老教材中陈旧的学习内容,很难满足当下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更难达成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只有在数学学习内容上主动“跨”出去,才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跨”出教材内容,可以从不同学科的关联内容、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和周边区域的特有资源等路径去寻找学习主题,进而以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为主干,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让数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映照、相互支撑,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促进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3.“跨”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影响着学习效果。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数学学科学习也有它常用的学习方式,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所追寻的学习目标与所经历的学习内容都有明显的“扩增”,导致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很难完全满足,也难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所期待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跨”出原有的局限,跳出传统范式,根据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的需要,恰当采用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当前,文献学习、观察记录、实验探究、调查访谈、设计制作等方式已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初现端倪。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契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效益的增值。
4.“跨”出学科评价
学习评价发挥着导向功能。原来的学习评价只是停留在数学学科评价上,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难以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持续发展,更难以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评价需要“跨”出原来的体系与方式,坚持以学生核心素质为目标,采用多元评价标准,重视过程性评价,开发出兼顾不同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的评价量表,用以测量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体验性、表现性、成果性的学习,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
二
得法: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
1.“目标+”:指向素养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要理清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析数学学科相关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把涉及学科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厘清、重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凸显每一个主题独特的育人点。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比例”这一内容时,教师计划以“东方之门有多高”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从学科学习的角度去思考,也要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并且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四基”“四能”。首先,要从数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生长、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本课时要求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及比例的知识,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比例进行计算,了解建筑学、天文学的相关知识等;其次,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发展可能去考量,本课时要让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和活动方法,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学会建构数学模型;第三,还要从素养构建的因素中去把握,也要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来思考,在涵盖“四基”“四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内容+”:依托主题整合
实施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因为单一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复杂问题,需要依托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理论、方法的加盟助力,推动现实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在知识的交互与协同中更好地明晰知识的内涵,并产生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跨学科主题学习依据主题来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建立意义化关联、体系化呈现、系统化推进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二年级的“统计”时,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静态情景,学生无法体会用符号来记录这样的方式的优点,认为原来已经掌握的“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只有在“随机状态”下的统计,才能凸显用符号来记录这种方式的价值。教师安排了“我为交警提建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交通知识、统计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勾连起来。教师利用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个路口三分钟内通过的车辆情况,由于路口车辆处于随机状态,无法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式来记录,学生才会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记录,既简便又准确,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符号记录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了解到很多交通规则,思考红绿灯设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结果给交警部门提出建议。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生真实感悟到了统计的价值。
3.“方式+”:重视活动实践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实践和综合探索,借助学习主题让处于具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能够体验、感悟到现实中的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借助不同学科各具特点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主题,合理融通多样的学习、探究方法,更好地关注学生过程性参与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了“捕雾者”跨学科主题学习。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具有多雾少雨的特点,对此,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科学课学到的知识设计捕雾成雨的装置,以缓解当地干旱。在科学课上学生已经了解到制作装置可以有不同的材料,比如亲水材料、疏水材料、纳米材料等,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数学知识比较不同材料捕雾的效果,同时查阅资料,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自主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再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担当。
4.“评价+”:满足多元兼顾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将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驱动性任务,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核心素养。以往封闭、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科学评价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了,需要我们设计规范的、全面的、系统的评价量表,采用合理、多元的评价方式,将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成果性目标等素养本位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以科学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分析个人及班级同学健康发展情况的学习主题“我的成长我清楚”,将生理知识、健康知识与数学学习进行了融合。通过与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数据的比照,了解“我”“班级同学”“区域学生”生长发育状况。教师可以立足课前、课中、课后等学习节点,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从知识、思维、成果、情感、能力、素养等多元角度,从教师、同学、家长、自己等评价主体,去设计能反映跨学科主题学习真实状况的评价量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 “四基”“四能”的培养,同时引发学生对健康、生命等话题的深度思考,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学数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和科学实践,只有明确了路向,掌握了方法,才能“跨”准、“跨”稳,让“跨”出去的脚步真正发挥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双重进阶。
转自朱红伟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