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可能探索

2024/9/4 18:13:18  阅读:116 发布者:

近年来,各地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路径从独立实施向学科、文化延伸,劳动教育场域从传统课堂向社会、家庭拓展,劳动教育实施水平大幅提升。但是,“有劳动无教育”“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要转变为“劳动教育”,关键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要求,探索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让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使劳动教育从“一课”发展为“一育”,从而形成以一育通四育、以四育促一育的融合关系,初步实现五育同频共振。

一、对跨学科劳动教育的认识

理性地认识跨学科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基础。一是聚焦学科与劳动的内在关联,单一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多学科分工融合劳动教育等基本方面,分析跨学科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二是了解跨学科劳动教育的政策依据和基本作用,把握跨学科劳动教育与其他劳动教育方式的关系;三是从消解学科壁障,发展劳动素养与实现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理解跨学科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检视跨学科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其一,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缺乏内在关联。教师未能系统梳理两者的共性目标、内容与环节,在学科教学中生硬拼接劳动教育,致使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两败俱伤”。其二,单一学科的融合行为割裂了劳动教育。在融合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同学科各自为政、内容脱节或重复实施”,“割裂了劳动教育思想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整体诉求,窄化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2]。其三,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分工比较简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培育劳动价值观的立场出发,建议在文史政艺学科中纳入劳动观念与精神教育,在理工学科中纳入劳动习惯与品质教育。部分研究者据此把两类学科定义为“强关联学科”与“弱关联学科”[3],主张强则多渗,弱则少渗,忽略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对发展学生劳动能力的基本追求。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缘于研究者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跨学科劳动教育与其他劳动教育方式的关系。

(二)梳理多种劳动教育方式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包含跨学科劳动教育。跨学科劳动教育与其他劳动教育方式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纲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4],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实施效率。从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文化建设的联系状态审视:“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下简称劳动课)与“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是封闭系统,彰显劳动教育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下简称跨学科劳动教育)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是开放系统,彰显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与全面性。封闭系统以劳动课为主,开放系统以跨学科劳动教育为主。封闭与开放的系统结合,独立与融合的状态共存,构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两者具有体系内的互补关系,而跨学科劳动教育对劳动课发挥更为重要的搭配与支持作用。劳动课存在缺乏系统设计,缺乏充足课时,缺乏有效衔接,缺乏统编或省编教材等问题,必须通过跨学科实施解决。基于各学科完整的课程系统、成熟的教学模式与严密连贯的专业知识,跨学科劳动教育能够解决劳动课中知识体系破碎、混乱以及过度重视经验的问题,健全自身体系,推进科学实施;发挥各学科侧重脑力劳动的特性与功能,匡正劳动课对体力劳动的过度强调,促进体脑劳动的均衡分布、体脑能力的协调发展;强化复杂劳动能力与创新劳动能力的基本培育,搭配劳动课对劳动价值观的重点培育,形成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相结合的全面素养发展结构。梳理多种劳动教育方式间的关系,明晰跨学科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地位和具体功能,有助于探究其本质内涵。

(三)理解跨学科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跨学科劳动教育是指一般学科通过与劳动教育建立自然、自觉、有机的关联,达到加强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双重目标的活动。与“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内涵比较,跨学科劳动教育更加突出劳动教育的主体性与系统性。其一,跨学科劳动教育是深化劳动教育的实然选择。跨学科劳动教育以学科协同为逻辑起点,基于整体框架进行分科落实,“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和丰富性”[5],解决了“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劳动教育”“科学+劳动教育”“数学+劳动教育”等狭隘化、碎片化问题,拓展了劳动教育时空,使劳动教育从“一课”转化为“一育”。其二,跨学科劳动教育是培育劳动素养的必然方式。“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6]劳动素养是四育素养的凝聚、升华与外显,支持人对真善美的实践追求,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境界,劳动使人的素养从单一素养发展为综合素养,从基本素养升华为高级素养。其三,跨学科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应然路径。“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7]把握劳动教育与四育在育人目标上的耦合、内容主题上的重合、教学方式上的调和,深化以一育通四育、以四育促一育的发展关系,使五育并举逐渐发展为五育融合。

与其他劳动教育路径相比,跨学科劳动教育更加突出学科性和融合性。学科性体现为坚守学科立场,遵循学科特性,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形成显与隐的关系。融合性表现为:在融合课堂中,劳动作为手段、学科素养作为目的时,手段与目的融合;劳动教育指向价值观目标、学科教学指向能力目标时,价值观与能力融合;学科作为知识基础、劳动代表实践取向时,知识与实践融合。根据能力类融合目标的类型,把所有学科大致分为两类:语文、历史、艺术等偏文科类课程侧重培育理解、表达、互动、交往、创作的能力;数学、物理、化学等偏理科类课程侧重培育科学探索、技术应用的能力。两类课程兼顾学习能力、创业能力、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以及劳动创造世界、历史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观。跨学科实施是把劳动转化为劳动教育、将体力劳动转化为体脑结合劳动的关键方式,可以称为“最具教育性”[8]的劳动教育活动。通过简要分析跨学科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体系内关系与本质内涵,为提出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构想奠定思想基础。

二、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构想

在劳动教育与四育课程之间寻求、明确与强化共性目标,梳理、突出与利用相近内容,设计、组织与优化融合教学,进而形成“确立融合目标—组织融合内容—实施融合教学”的完整系统(见图1)。通过确立融合目标与组织融合内容,完善多学科分工融合的目标体系与内容清单,奠定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实践基础。

1 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系统

(一)目标融合,为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指引方向

其一,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寻求劳动教育相关目标,通过系统整理,选择与合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目标。其二,精简重合目标,仅作单次呈现。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均培育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探究考察能力,语文、艺术、道德与法治均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体育、生物均培育消除疲劳、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针对此类的多学科共性目标,仅将其列入较为综合的学科中(如科学),或列入该目标较为突出的学科中(如语文)。其三,突出学科本位,彰显独特价值。语文、外语应当凸显文本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和语言文字的交流协作功能,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育、艺术应当揭示以劳强体、以体助劳和以劳创美、以美润劳的内在关联。化学、物理、地理、生物应当挖掘学科专业知识在生活、生产与服务性劳动中的实践运用。历史、生物、艺术、道德与法治应当特别强调“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美”“劳动强力改造社会”等马克思理论经典观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认知。其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划入劳动能力教育范畴,不存在与劳动教育并列、融合的逻辑关系。鉴于综合实践活动确有部分内容超出劳动概念的范畴,所以将其列入框架。但两者天然重合因素较多,融合重点不在目标而在课时(见表1)。

(二)内容融合,为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提供落脚点

各学科教材包含劳动人物、劳动事迹、劳动技艺与劳动任务,内容丰富多样,但编排零散细碎,有待统整与补充。应当根据目标体系,理清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内容清单(见表2),围绕具有鲜明劳动元素的教材内容,进行节点式开发。例如,针对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统编版教材筛选下列课文:二年级上册《主动学做家务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串联每册节点,形成自理—自立—自强的劳动精神培育主题序列。再如,针对历史统编版教材梳理下列课题: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串联每册节点,形成农业—工业的劳动形态认知主题序列。一方面,把这些与劳动教育具有直接关联、主题契合、活动吻合、易于把握的教材内容作为主题串联点和基本融合点,有利于学科教师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目标体系与内容清单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为深入探究跨学科实施的具体学科基础提供了出发点、着力点,具有规范、示范和引导作用。

三、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学科基础

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不仅要奠定思想基础,打好实践基础,更要夯实学科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适切选择学科类的融合教学方法,在落地环节检验、总结与交流经验。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基于跨学科实施的目标体系与内容清单,回归语文教材,研析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夯实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学科基础。[9]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第一,梳理有关内容。十册统编教材共有127处劳动教育相关课文,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分别含有33处、33处、18处、25处、18处。部分课文具有显性劳动主题,如锄禾、采莲、剪窗花。部分课文具有隐性劳动元素,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第二,划分劳动类型。自内容维度分为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自方式维度分为传统、新型劳动,自德性维度分为诚实、辛勤、创造性劳动。依据课文主题和元素,把课文灵活贴切地归入劳动分类,无需拘泥形式。第三,搭建素养发展阶梯。依据《纲要》的学段设计,分为低年级与中高年级两个层次。由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劳动素养自浅及深。以“采莲”为例,一年级上学期通过诵读,领略“鱼戏莲叶间”的劳动美景;一年级下学期通过想象,感受“偷采白莲回”的劳动趣味;四年级通过解析,理解“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劳动形象;五年级通过拓展,体会“采莲小舫夜深还”的劳动情境。由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劳动项目自简至繁。以“创造性劳动”为例:一年级《乌鸦喝水》《小兔运南瓜》,指向生存层级的劳动素养;二年级《大禹治水》《鲁班造锯》指向尊重层级的劳动素养;四年级《千年梦圆在今朝》《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指向自我实现层级的劳动素养。在此呈现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清单作为参考(见表3)。

(二)适切选择学科类的融合教学方法

第一,选用渗透教学策略,促进劳动思想性与学科知识性融合;化知为情,强化劳动观念、精神与习惯教育。一是通过单篇教学实施渗透。教学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反复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孩子“好奇”—“不以为然”—“心服口服、恍然大悟”的态度变化,直至学生与文中人物生发同感:“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继而引导学生复述米糕制作与运输的劳动过程(语文要素),生发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情怀(劳育要素),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然习得劳动素养。二是通过组文教学实施渗透。打破册次与单元限制,通过调集文本建构劳动主题。如《习作:漫画的启示》《寒号鸟》《守株待兔》组成“好逸恶劳”学习主题,在扩写训练中感受贪图享乐的后果。基于相悖主题开展对比教学,还能形成矛盾张力,提升思辨能力,坚定劳动信念。三是通过整合教学实施渗透。在教学整册教材后,对劳动教育相关课文集中和分类,形成劳动专题课文赏析。如回顾三年级下册内容,《池子与河流》《守株待兔》指向辛勤劳动,《赵州桥》《纸的发明》指向创造性劳动,《剃头大师》《小虾》《蜜蜂》指向探索性劳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梳理、自由分类,合作探究劳动意涵,既能温习语文课业,又可收获劳动新知。

第二,优化情境教学策略,促进劳动实践性与学科知识性融合;运知于行,强化劳动能力教育。当前,协作与交往成为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10],语文课程口语交际是培育协作与交往的劳动能力的首要路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劳动情境,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动态建构,主体的深度交流,情感的全面丰富,从而发展具有创造性与独特性的口语交际素养。一是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即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劳动场域,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包含口语交际活动的劳动任务。以教学《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例,在语文课堂现场收集“参与家庭劳动该不该获取报酬”“校园劳动分工不公”等学生争议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简明表达观点并说明根据,能以平和态度和客观事理说服别人或做出让步,在面对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口头协商,在此基础上解决真实问题。二是创设真实化的劳动情境,即通过劳动材料、工具等媒介模拟劳动角色、场景和过程,促进虚拟情境现实化,增强劳动体验真实化,减少口语交际活动的训练感。以教学《长大以后做什么》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儿童职业体验馆开展综合性学习,在体验过程中积累经验、对比感受,想明白长大后做什么。在完成体验后强化交流、互相质疑,说清楚长大后想做什么。真实化的虚拟情境启蒙学生的职业意识,丰富言语交际的实用素材。再以教学“制定班级公约”为例,教师分设多个情境:协定班级或家庭卫生服务与管理办法,协定班级纪律遵守与管理办法,协定劳动周研学活动方案或跳蚤市场销售方案,等等。突破“制定”模式,完成交流—协作—协定的口语交际过程,并在以后调整章程或方案时进一步巩固口语交际方面的劳动能力。

总之,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要先融合目标,再融合内容,最终优选课堂融合方法。以学科素养为显性目标,以劳动素养为隐性目标,纳劳动教育于学科,容课外资源于课内。基于劳动教育跨学科实施的构想与实践,依托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支持,课题组在82所劳动教育实验学校推广与检验研究成果,深度开发了一批优质的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锻造了一支优秀的跨学科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将劳动教育从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境地拉升到实化、强化与主体化的地位,有效提升了学科教学效率与劳动教育实施水平。

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