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提炼深度理解目标,才能精准落实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读写智慧

2024/9/4 17:18:53  阅读:25 发布者:

同样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人认为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与单元习作撰写探险故事有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读与写之间没有关联性。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者的确告诉过一线教师,教材单元的编写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读写结合,一种是读写分编——大多数是读写结合。经过实践,一线教师得出了结论:果真如此。例如,四年级和五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就是很明显的读写分编,而不是读写结合。

只要在读写目标上缺乏逻辑关联的单元,课文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关系,肯定属于读写分编了。

单元的课文阅读与习作之间有没有逻辑关联,有的从单元读写要素的表述上就可以轻松做出判断,有的却需要教师结合读写主题和内容深入辨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一目了然的读写结合就不必举例了,需要教师去发现、判断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训练要素是“体会习作的乐趣”。“习作的乐趣”是多方面的,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新鲜词句,也是乐趣之一。这样的读写结合,无疑让“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学习价值在写的角度得到了实践性呼应。

那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到底是一个读写分编还是读写结合的单元呢?

先来看看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分别是怎么表述的。

阅读训练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表达训练要素: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再来看看单元人文主题的诗意描述: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一,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故事中人物的思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人物怎么思想,就会怎么行动;怎么行动,有直接影响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而故事是由作者创作的,故事中人物的思维,是作者基于生活经验和表达意图的需要而“预设”的。尤其是当故事中的人物面临复杂的问题、重要的抉择、危险和挑战等情况时,其思维——怎么想的,就显得格外重要,几乎成为故事(课文)文本实现表达目的的核心要素。除此之外,一个故事是否能够“合情合理”或逻辑自洽,还有赖于作者精细的构思和词句的调度,即离不开其缜密的创作思维。这样看来,无论是从故事人物的角度,还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考量,如何“思考”,往往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探险”。

不是吗?卖矛和盾的楚人,他分别设计了矛和盾的广告词。这样的广告词能否帮助他成功地将矛和盾卖出去,他的原初想法里,可能都是满满的自信。他的“探险”失败了,他才明白是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他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思考问题。

孙膑何尝不是一次“探险”?他要证明自己的智慧,就必须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一旦出现失误,就功亏一篑。所以,他不能犯“楚人”的错误,他必须做到心有全局思维缜密。他要判断各等级赛马的水平,还要了解规则和参赛团队的思维模式——如果对手没有形成“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的思维定式,他的策略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当然,他也只需要有这一次的胜利——再次比赛,他想用同样的办法也是不可能的了。

船长同样是一次“探险”,或者说是“冒险”。但也只有基于他丰富经验的直觉判断(直觉思维——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才能迅速找到让孩子脱险的最佳办法。作为文本的解读和使用者,教师当然还要思考得更加深入一些——这篇小小说里蕴含了哪些可以借鉴和迁移的创作思维要素?

如此梳理下来,我们还会觉得这是一个读写分编的单元吗?肯定不是!从思维角度来看,无论是探险故事中人物思维的表现,还是作为作者的学生的整体性创作思维,都需要从三篇课文中汲取营养——即从阅读中初步理解“思维决定行动”,继而在创作探险故事的表达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大概念的理解。

是啊,一个单元中的读写目标有没有关联性,是读写分编,还是读写结合,需要教师深入解读读写目标,在准确把握深度理解目标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此,才会有为学生着想的创意设计,才会有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实践。

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