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阅读习惯培养的“窗口期”及实施建议

2024/9/4 16:14:27  阅读:22 发布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阅读习惯不好检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因此,作为有远见的、真正立足于“人”的培养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把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当作一桩大事来抓。

一、瞄准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最佳窗口期

任何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有一个最佳窗口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牢牢抓住和充分利用好窗口期,就能有效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错过,要补救就相当困难。阅读习惯培养的最佳窗口期在何时?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和目前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阅读习惯培养的窗口期一般在三年级前后。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点———

1.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此时段会发生转移。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是如何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和有一定的速度;二是如何快速认识声母、韵母,并能正确、流畅地拼出字音。经过两年的努力,一般学生基本解决了这两个矛盾。到了三年级,写字对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和快速地写好字;至于拼音,可能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完全过关,但那也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弥补和消化。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转移。转移到哪里?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2. 三年级学生识字量达到了阅读通俗读物的基本要求。

统编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识字量分别是:一年级上册,300个;一年级下册,400个;二年级上册,450个;二年级下册,450个;三年级上册,250个;三年级下册,250个。就是说,读完二年级后,一般学生掌握的识字量是1600个;读完三年级后,一般学生掌握的识字量是2100个。我国常用汉字是多少,没有确切的权威说法,通常认为是3500个。对常用字的认读,到小学五年级,现有教材安排的识字量是3000个。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一般书面资料,2000个常用字可覆盖98%以上,3000个常用字则已达99%。这意味着,一个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到二、三年级时,阅读一般的报刊和书籍障碍已经不大了。

3. 学生求知欲的旺盛期随年龄增长而渐渐来临。

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特别爱动好玩,那么,上了小学以后,特别是到了二、三年级,校园环境和人际环境都熟悉之后,学生的胆子也大了起来,敢想敢问了,求知欲开始迅猛发展。他们对许多事物感到新奇,满脑子都是“为什么”:听到打雷要问为什么,看到飞机就想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想知道玻璃坚硬却容易打碎是啥原因,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对新知的渴望非常迫切,阅读吸收能力也特别强劲。

这里所说的阅读,主要指书本阅读。知识的载体和获取的渠道有许多,为什么强调书本阅读呢?相比之下,书本是知识承载最密集、最科学、最简捷、最经济、最健康的一种阅读载体。密集,是指书本承载知识的数量集中,薄薄的一本读物,提供给人的新知往往很多;科学,是指知识的正确性、可靠性和严密性,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里面的知识一般都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简捷,是指获取方便,阅读不用任何附加条件和设备;经济,是指其价格,一般人都买得起,而且书本可以反复阅读,互相交换;健康,是指对视力的损害比较小。因而,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个窗口期,用心培养学生书本阅读的习惯。

二、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若干实施建议

对处于窗口期的学生,用什么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呢?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建议如下———

1. 跟着课文进行拓展阅读。

统编教材课文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而独特的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的其中一个属性,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比如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学习这篇课文前后,可以从童话的角度引导学生广泛读读其他的童话。可先说说童话的特点,再推荐一些著名的童话书,比如安徒生、格林、张天翼、郑渊洁等人的作品,先让学生喜欢,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对童话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过程。又比如三(下)《火烧云》,学习此文前后,不妨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读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可先对萧红作比较详细的介绍,然后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作些具体介绍,比如介绍《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介绍时,可采撷书中的精彩片段。另外,也可以着眼于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比如三(下)第二单元《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三篇课文都蕴含浅显哲理。学习本单元后,不妨先让学生自己概括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然后推荐一些“趣味哲学”“智慧故事”之类图书给学生读读。学习课文,一般学生都相当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课文理解、作业完成以及评价等现实要素。以课文为引子,跟着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一般学生都会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寻找读物。

2. 以听书为桥梁。

相对而言,听比读要轻松有趣得多,特别是在识字量不够大的时候,听人朗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接受途径,而且同样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听书有特殊意义:一是因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被紧紧吸引。讲故事的人往往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而且音质大多富有磁性,有的还配以模拟音,富有现场感。二是学生往往会被故事中悬而未决的情节吊住胃口。说书者都喜爱有意制造悬念,在紧要处突然终止,擅长卖关子,让听者产生急于知晓下文的期待。三是听故事能丰富语言。有些课本外的语言,在多次重复聆听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其意思,常常念叨于口中,并扎根在大脑里。四是听书还能纠正一些读音差错。有些字音,特别是多音字误读,几次听下来,就能有效纠正。五是听书只用耳朵,不费眼神,有助于视力保护。六是产生衍生效应。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家说九寨沟风光好,就会产生亲自去看看的念头。某本书一旦听过,就想着去亲自读一读。当下,适合学生听的内容和用的设备很多,不妨一试。

3. 多些师生共读互荐。

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兴趣,主要原因是没有从读物中品出滋味,缺少获得感。这就好像我们不爱吃某一种食品,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它的独特滋味、营养价值或食用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可采用师生共读的方法。一般做法是:教师选择一篇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阅读的故事类文章,自己先仔细读一读,再推荐给学生读,然后共同交流:说说写了什么、是否有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等。还可以师生互荐或生生互荐,要求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妙文定期推荐给别人,比如要求每人每月必须推荐一本书。推荐时,要求说明具体理由。阅读需要陪伴,需要鼓励。学生一旦从读书中尝到甜头,兴趣自然就会逐渐浓烈,有了兴趣,习惯也就如影而至。

4. 逐渐减少绘本阅读。

幼儿和一、二年级的学生喜爱看绘本,它直观形象,不费脑筋。到了三年级,就要慢慢减少绘本阅读,让学生过渡到以文字为主的阅读。从绘本阅读到文字阅读的转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能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取决于这个转变期。这是一个从“有趣味”到“有思考”“有想象”的过程,前者轻松,后者有些凝重,但这个“奶”必须断。总让学生阅读绘本,会导致思维幼稚化。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可以看出,现在的各种教材,年级越高插图越少,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插图就少得多,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绘本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试想,当你看连环画《武松打虎》时,还会去想象武松的形象和动作吗?不会,也不必,因为已经画在纸上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也应该适度、适时。适度,是说应该控制数量;适时,是指要把握时机。一般不宜在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和想象时,就直接出示画面等形象化内容。

5.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泛读是指阅读的面要宽广,各种内容、各种体裁、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学生要尽可能广泛涉猎。泛读的方式通常是浏览、一目十行地速读,其优点是接触数量大,缺点则是粗和浅。因而光靠泛读还不行,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精读。所谓精读,就是细读、重读、研读。精读的具体方法可以这样:第一遍,用一般速度和平常心读,不带任何功利,充分享受阅读的直观快感;第二遍,边思考边阅读,勾勾画画,点点评评;第三遍,选择一些片段,反复品味吟咏,甚至刻意记记背背。精读的比例可掌握在十分之一左右。意思是,假如阅读了十本书,其中有一本最好是要精读的。阅读如打井,只有深挖才能出水。有些学生阅读量并不小,可语文成绩仍然不理想,很可能是因为只有泛读而缺少精读。《古文观止》只选了东周至明代222篇文章,为什么?古文浩瀚如海,读遍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关键在于怎么选怎么读。这里的“观止”,是指精读这些就够了。精读既有利于汲取营养,又有利于培养阅读耐心,而耐心是习惯的伴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十分重要,榜样更不可少。如果教师自身就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孜孜矻矻,博览群书,那么,“近朱者赤”的效应想避免也不可能。

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