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反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已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以数学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体系及学业质量标准,统筹教、学、评的一体化,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龙头之战”,事关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攻克这一难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解读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生学习评价,以期帮助教师更新评价理念、明确评价功能、改进评价手段、提高评价效果。
一、明确评价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科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两点:一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二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进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更多体现为对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矫正学习中的错误,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旨在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调控功能。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均是一种有效反馈信息,既能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也能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能够据此调控自己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等,学生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改进学习方法等,最终实现教、学、评的有效统一。
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第一学段的评价应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方式为主,第二、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学段可以采用等级评价和分数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因此,该阶段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强调对学生进行有温度的评价,重在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不同学段、不同评价方式的调整与变换,有利于改变因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僵硬做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举措。
二、拓宽评价内容,关注多维度的育人需求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坚持“学生立场”,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要回归数学,关注数学学习的本质;还要适应社会,关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评价重点在于学什么评什么,而不是评什么学什么,而学生学什么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需要是有机体产生向外界摄取的一种状态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以及需要的变化,学生总是在各种学习与社会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面向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和生活环境,关注学生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满足,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训练学生用感官感受质量、体积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闹出一些笑话,如一个西瓜2克,一桶水10毫升,等等。教师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忽视造成学生量感的匮乏。因此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2022年版课标将“量感”纳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物与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经历猜想、验证、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数学学习环节,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点也应落脚在——通过评价再现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注重考查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例如,在考查学生数与代数内容的学习情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通过让学生“编故事”等形式,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数的运算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要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普遍意识到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学生的培养既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也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学生评价也需要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发展功能,在学习评价中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
三、创新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有理、有据、有效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较为盛行的考试文化,认为只有分数才能够很好地量化学生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评价的主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逐渐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版课标再次指出,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可见,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所得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完整地了解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长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同样也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全面评价,跟踪学生的动态变化。在学习评价时,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评价不应仅仅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上,还应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准”上,让学习评价更具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检测目标达成与否而进行的评价,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笼统、抽象的评价只会给学生带来模糊的认识。因此,学习评价应明确具体的评价内容,且伴有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如针对学习内容的测验评价;针对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评价;针对学习习惯的访谈评价;针对合作交流的课堂观察评价;针对情感的自我总结评价;等等。每种评价方式均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合理的评价方式。
四、用好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的效果与质量
尽管学生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非教育的本质,只有科学、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目标。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与准确解读,落实基于证据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合理利用多样化评价的结果,突出延迟评价的价值与作用。
2022年版课标强调教师的教研需要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证据,同理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也应重视证据、讲究证据,落实证据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与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关的证据,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评价结果中的数据进行科学解读,防止数据结果的错误解读和表层解读,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使数据为教师所用,变成改进教学的有效工具。
使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要能从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1],并及时改正。因此,评价并非学生学习的终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延迟评价的价值与作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教师可以实行“重考”制度,即凡在学期末或单元测试中,对某一学科考试成绩不理想者均可以申请“重考”,“重考”又分为“即时重考”和“延时重考”。申请提交后,由老师、同学、家长进行评定,同意之后生效,申请人则以此为奋斗目标,努力去实现。学生在两次考试结果中选择自己认为较理想的那个成绩作为评价结果。
五、打破角色壁垒,突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学生往往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教师处于评价者的地位。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主体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作用愈加突出。2022年版课标再次强调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考查[2]。
其中,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自我评价,使之成为深度学习的一部分,又在评价中持续地推进深度学习[2]。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与调整,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同伴评价的作用。同伴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和元认知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罗格夫认为,儿童在形成认知能力时,非正式的儿童—成人互动方式与正式的教学同样能起到作用,前者甚至更有效。这也表明,如果儿童获得了年长者或者与之相比更优秀的同伴的指导和鼓励,就更容易获得新技能[3]。因此,同伴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的创设者,这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任务,逐渐把更多的心理活动发展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鼓励儿童彼此协作,让小组成员中能力较低的学生受益于能力较高的同伴的指导,而能力较高的学生也会因在活动中充当教师的角色而获益。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