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创意课堂:超越“覆盖”与打破“悖论”
1.超越“覆盖陷阱”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旨在覆盖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大量的“浅层知识”,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这种现象,索耶谓之“覆盖陷阱”(coverage trap)。
有效学习摒弃“知识覆盖”的观点,而代之以重视“创造性知识“的教学。研究表明,尽管这种教学并不教授大量“覆盖”的知识,但学生在“浅层知识”的考试中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由于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深度知识”,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浅层知识”。
以美国俄亥俄州某小学的项目学习为例,可以看出“有指导的即兴创作”的典型特征。例如,该校组织五年级小学生展开为期4周的“如何减少图书馆的噪声”的项目学习。学校基于该州界定的课程标准,设计了如下培育高阶思维习惯的创造性过程:
(1)发现
学生首先从检索相关资料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为获得同幅度广泛的科学概念相关的创意知识而展开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诸如声音在物质中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可有效地消弭噪声的物质,等等。
(2)发散思维
然后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借助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推出了大量可行的策略,诸如“放下窗帘”,“在窗户边上种植大量的树木”,等等。奇思妙想是有效的创意过程所必须的。
(3)提问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思考从不同的视点去把握问题。比如,改变减少噪声的思路,重新思考图书馆的功能——“或许可以重新定义图书馆,它不再是静悄悄的读书的场所,而是出声的活动场所,瀑布流水的声音不再是噪声的问题”。
(4)实验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过程的步骤可以告一段落。学生利用纸箱秸、牙签等便宜的素材制作模型。
(5)提案
在学习的终结阶段,学生分小组表达各自小组的创造性观念,向教师与家长宣布解决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创造性过程,学得了创造性知识。他们掌握了该州规定的学习标准的重要要素,他们的“创意教学”的成果包括:音波和物质构成的理解(科学)、单位的换算与百分率等素材成本的推算(数学)、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的报告(语文)。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意义、无关联的观念,积累“此路不通”、接受失败的体验。在这里,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应反其道而用之。根据“有效失败”(productive failure)的研究,与其让学生立时达成正解,不如让他们经受挫折(错误),更能有效地学到“创造性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探讨为什么会出错,同正确的答案究竟有什么差别。
2.打破“教学悖论”
一线教师面临着两难局面:一方面是“课程标准”规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是冲破这种制约、实施“有指导的即兴创作”。索耶把这种“框架”与“即兴”的教学处于相互矛盾关系的局面称为“教学悖论”,而“项目学习”就是实现“框架”与“即兴”的巧妙平衡、超越“教学悖论”的一例。
项目学习的单元是从“开放式问题”开始的。为避免“开放式问题”带来的一些混沌与不确凿,教师应该构建一种极其具体的问题——用线性的路径即可正确地解决的问题,谓之“良构问题”。在学生碰到这种问题的瞬间,就明白其意图、结果与解决的方法,采用线性式、可预测的路径,着手问题的解决。相反,所谓“开放式”问题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结构。在项目学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开放式问题,需要设置大量的“脚手架”(见表1-1)。
▲表1-1 良构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这种“框架”(结构)与“即兴”的最佳平衡是随着年级、学习成果、班级的不同而不同的。克服“教学悖论”没有特效药,这也正是“创意课堂”的难度所在。课堂的创意往往是“即兴”的,而这种“即兴”又需要一定的“框架”,这种平衡是不断变化的。
3.“创意课堂”的特质
“创意课堂”力求学科之间的链接,以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链接(诸如把课堂教学同博物馆、科技馆等体验学习链接起来),通过提供大量的“脚手架”让学生展开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与学习。
这种体验学习有三大好处:
一是有助于学习的具身化。学习者同外界的人工物进行物理性交流,最大限度地驱动自身的身体、五官与双手。
二是有助于知识的外显化。这种外显化有助于学生的元认知的发展,亦即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育。元认知技能是提升深度知识学习的学习力。
三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发性动机。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内发性动机有助于“创意课堂”。
归纳起来说,教师应当懂得:
(1)学习的过程,比之学习的产物更重要。
(2)人脑拥有过程取向。
(3)学校中教科书的内容几乎忘得精光。
(4)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记住的东西,是相互链接、赋有意义的。
(5)要培育学生的个性,就得让他们展开思考、采取行动。
(6)要创造充满创意的课堂,就得摒弃循规蹈矩的行为,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建构“创意课堂”,教师就得放弃某种程度的控制,信任学生是能够展开学习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有助于学习过程与教学内容得以彰显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选项,发展他们的扩散性思维——你想创作漫画吗?你想参与演出吗?你想编撰一本带有注释的书吗?如此等等。
归根结底,所谓“评价”不是让学生显示学过的那些东西,而是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的行为,自立性以及自我表达成为强有力的体验。
此外,“创意课堂“需要四个条件的支撑:
文化: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师之间协作的文化。
领导:赋予教师自律性,支援创造性教育的领导力。
组织结构:教师与学科尽管不同,但教师之间能够灵活地展开协作。教学设计多种多样,形成支撑“即兴”与“框架”的课时比例。
学业评价:在评价“浅层知识”的同时,聚焦“深度知识”的评价。
实现“创意课堂”的最根本的路径是从校长和教师自身的变革开始。索耶特别强调了理想的校长行为应当是,乐于接纳“实验—反复—革新”的非线性路径,以身作则,在自己的工作中践行创意的思考与行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懈地实验,理解教师难免的失败与困惑并作出支援。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