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主要特点

2024/9/2 16:50:34  阅读:16 发布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明确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本节主要阐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特点。

语文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

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成为人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参与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就必然改变了人的学习方式。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教育模式,来应对“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培养人的新途径,人才的竞争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这个新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这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质,它不但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内容结构、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学业质量和考试评价标准的有效操作、教材编写的质量等,都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全面落实,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在各个方面体现的结果。

语文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它既要面对现代社会的语文生活,又要面对现代语文生活中最活跃的、成长中的现代青少年。因此,语文教育一定要关注现代语言生活的特点和新问题、新事物。信息时代传播工具的高科技化,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成倍增加,同时也带来信息的芜杂。因此,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较强分辨能力的人才,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语文课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把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作为时代的要求来看待。因为不论是鉴赏品位的提高还是对传统文化优劣的辨析能力,都与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直接相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对新的学习手段的适应性和运用能力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中专门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当代文化参与”两项,就是针对信息社会的新问题和新的传播手段的。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课程。从周代就有语文,周礼规定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规定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书”就是语文。汉语和汉字与西方的语言差别极大,我们有自己的传统。20世纪初,章太炎曾说: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这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启发。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民族特点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就是具有普遍性因此才能实现相互翻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但是,语言更具有表现为强烈民族性的人文性,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汉语教学中,对语言特质的关注十分重要,学习者只有深入汉语内在的特质,并逐步将这些特点体会出来,才能把握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及其审美特征。

强调语言文字的民族特点会不会影响世界眼光和国际性呢?西方的某些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但语文以母语和国情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标准,完全模仿西方不适宜于语文。建设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更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实,我国的语文传统重“道”不重“器”,通过强调汉语、汉字的意义,改变韵律的结构等,铸就了自身的方法特点。越是突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才越可以立足世界而超越世界其他国家。语言的世界影响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语文教育应立足自己的全社会标准语,通过基础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语言素养,也提高汉语对外交流的信度和效度,这就是增强国家软实力。语文教学的爱国情怀,当由此体会。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点

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这种经验和品质必然是综合的,它存于内,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却显于外,可以从行为、表现来观测。过去我们经常说的“知识水平”“语文技巧”“听说读写能力”,都是素养的一种表现,而综合的内在品质才是根本的。素养带有综合性,本来是不能分解的,但为了交流和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把一个完整的思想分解开来描述和阐释,让人们的理解具体一些,是常有的事。人文现象不是数理现象,很难穷尽地描述出来,只能进行较为明确的宏观概括,从顶层进行分析。

之所以称为“核心”,是因为它概括的是通过语文课程能够表述的最重要的内在品质和人格,或者说是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能力的集中反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并做了概括的解释。为了使解释一目了然,下表用几个主题词来使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更为具体化。

分解开来解释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既然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必然是凝聚在完整的人格中,不能分开的。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其他三个方面既是从语言运用中生发出来的,又是语文课程不可缺乏的。它们虽然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但是在语文学科里有独特的意义与方式。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试想,哪一门课程不用语言传播内容、进行交流?哪一门课程的教材不用书面语写成?所以,语文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人类不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而且就是用内在的语言在思维。另一种则认为既有语言的思维,也有非语言的思维。不论哪种看法,语言都是思维最主要的载体,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是密切关联着的,而语文课程的思维指的是与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维。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按正确的价值取向鉴赏,那么任何学科都要面对审美问题。文学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语文课程的审美首先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所说的审美主要是针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现的。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是,要想让青少年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是最好的阵地。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又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建构的不可取代的基础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能取代的。

这四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性的基础。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作为课程的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当贯穿始终。但是,这四个方面不是一个一个地分别实现和落实。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四个方面虽有侧重却是综合实现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进一步体会。学习任务群就是素养教育综合性的具体呈现方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语文课程在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内在影响,是语文课程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它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情境是否真实,在于语文课程设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主,是否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师应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相关主题,这些主题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将学生吸引到综合性语文活动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活动,亲自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应用话语系统。

受到过去教学习惯的影响,以文本为纲、以知识为纲、以技能训练为纲是最容易犯的毛病。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以文本为纲,它是将一篇文章有关的思想性、艺术性按照教参提供的内容,加上老师自己的心得体会,细细嚼碎,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主动的体验。以知识为纲是脱离应用,将专业的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拆成“知识点”,由点到面,步步为营,生怕遗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对付考试。以技能训练为纲是把听说读写拆成四条平行线,分别贯穿学期和单元,完全当成纯技巧来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是轻视知识和技能,而是主张每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能分解开来单独进行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感受汉语特点的锐敏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都要落实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维护自己母语、发展自己母语的情怀和实践能力上。

这里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进入语文课程、如何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作用为例,来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为了便于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关键词:一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民众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关键词是为了提示其内涵和要素展示其内在逻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课程不是要将这些词汇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面对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面对自己的人生体验,得出属于自己关于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恶、积极与消极、前进与倒退的结论。

有一些设计得很好的课程采用了内容主题单元。例如,有些课程用“乡土田园”“月是故乡明”“奔腾的山庄”等主题单元来讴歌祖国与家乡的美好景象和一日千里的建设;用“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烈士的抉择”“灵魂的对白”“直面人生”等主题单元来阐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近现代革命者的胸怀,发掘这些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的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用“梦想与追求”“向青春举杯”“成长如蜕”等主题单元来抒发理想的光芒,描绘青年一代成长的道路;用“文明的对话”等主题单元来体现祖国语言文字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主题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主题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有用的知识激活、应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积累语言实践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借鉴优秀文化。这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经验移植到人生经验中,时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衡量、品评、鉴赏事物,使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他们的心灵。把语文课的实施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在真实的情境下,在学生多样综合的语文活动驱动下选择教学资源,安排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写作、交流,任务完成了,学生的内在能力和品质就会发生变化。

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