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新样态,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灵动闪烁,数学语言精彩绽放,学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预设,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体验估算与计算的不同方法与结果。
2.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理解,体会竖式计算所带来的清晰思路,渗透转化思想方法与类比思想,培养灵活多样的估算策略与意识。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提升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树立估算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1.运用导语,点燃兴趣
师:小数乘法是小学时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好小数乘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小数除法,也可以为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在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学习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师生亲密对话,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内容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铺垫。)
2.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师:在炎热的夏日里,同学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呢?
生:葡萄、西瓜、梨子、苹果……
师:我们来调查一下,看看哪种水果最受欢迎。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吃甜蜜的西瓜,因为它既能解渴,又能解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计算西瓜总价的数学问题。
呈现例1教学主题图(夏天大树旁的西瓜摊的售价图和冬天雪后西瓜摊的售价图):
师:从图片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图上知道了夏天的西瓜每千克0.8元,冬天的西瓜每千克2.35元。
师:你怎么知道哪一幅图中是冬天的还是夏天的?
生2:从红红的太阳与绿色的树木,可以知道第一幅图画的是夏天的西瓜。从大雪覆盖着大地、树木,可以判断出第二幅图画的是冬天的西瓜。
生3:第一幅图中的西瓜便宜,说明是夏天的西瓜。第二幅图中的西瓜比较贵,应该是冬天的西瓜。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你们能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教师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利用积累的经验观察图画,分析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数学观察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呈现问题,独立思考
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师:列式是什么?根据什么来列出算式呢?
生1:列式是0.8×3,依据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你们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生:2.4元。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0.8×3表示3个0.8相加,用竖式计算得出:0.8+0.8+0.8=2.4(元)
生2:我认为,0.8元就表示8角,3个8角是24角,24角=2.4元。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新知,养成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基于问题,引领探究
师:如果用小数乘法列竖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思考。
师:我们可以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思考竖式计算过程。那么,0.8表示什么?
生:0.8表示8个0.1。
师:8个0.1乘3等于多少个0.1?
生:24个0.1。
师:24个0.1是多少?
生:24个0.1是2.4元。
(设计意图:抓住教学重点,聚焦关键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新知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算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3.继续探究,形成计算体验
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2.35×3= (元)
提示:先用加法竖式计算,再在乘法竖式的基础上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二次类比探究,让学生形成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总结算理奠定基础。)
4.总结归纳,初步形成算理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0.8×3是3个0.8相加,2.35×3是3个2.3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生1:小数乘整数就表示几个加数的和是多少?
生2:小数乘整数表示几个小数相加。
……
总结:小数乘整数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2)小数乘法的算理。
师:如何用竖式来计算小数乘整数?
生1:先将小数看作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乘整数,一共得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最后得出结果。
生2: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乘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
总结: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强调:小数乘法要把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三)合作交流,建构认知
1.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76×12= 2.8×53= 103×0.25=
(1)计算器计算,填写结果。
(2)观察交流,发现知识。
师:计算后,你能发现什么,与同桌交流。
生: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算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初步体验,但是他们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中的核心问题还未能充分认识,也未能深刻建构。因而,在此环节设置了尝试练习,旨在让学生运用计算器再次验证,通过数学观察与合作交流,深刻认识计算算理中的关键问题,逐步形成认知建构。)
2.根据106×24=2544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0.6×24= 1.06×24=
106×2.4= 106×0.24=
学生根据刚刚发现的数学规律快速说出得数。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算理后,进行即时练习,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直接写出得数
0.4×3= 2×0.07= 0.5×8=
8×0.9= 1.2×4= 6×1.5=
(1)学生独立写出得数。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让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形成深刻理解。同时,在练习中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获得计算算理的再次建构。)
2.用竖式计算
0.68×8 3.24×65 32×1.9
54×0.41 1.05×24 0.217×18
(设计意图:抓住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即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充分利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算理正确计算。)
3.解决问题
问题1:小华看见远处有闪电,3秒后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秒,闪电的地方距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电的时间忽略不计。)
(1)学生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引导思考,形成算法。
师:为什么小华3秒后才听到雷声呢?
生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师:声音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
生2:声音是从小华看到闪电时就产生的,闪电与声音是同时产生的。
师:也就是说3秒就是声音从产生时到小华听到时所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3秒所传播的距离就是什么?
生:声音3秒钟所传播的距离就是闪电与小华相距的路程。
师:怎么列式?列式是什么呢?
生:路程=速度×时间,列式是:0.33×3
(3)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练习,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替换思想方法。)
问题2:一辆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8.8千米。行驶200千米,中途需要加油吗?
(1)自主思考,理解问题。
(2)集体交流,得出算理。
师:你是怎么理解“中途需要加油吗”这句话的?
生1:油箱里的油可以行驶200千米,就不用加油。如果不够,就需要加油。
师:什么情况下油箱里的油可以行驶200千米呢?
生2:如果25升油可以行驶的千米数小于200千米,就不够,也就是需要加油。
生3:如果25升油行驶的千米数等于200千米或大于200千米,就不需要加油,也就是够了。
师:那么这道题目的解决方法是怎样的?
生4:就是我们要先计算出25升油可以行驶的千米数,再将其与200千米进行比较。
(3)独立计算,完成解答。
8.8×25=220(千米) 220千米>200千米
答:中途不需要加油。
(五)全课总结(略)
四、教学思考
本节课教学,教师抓住了探究学习任务的关键问题与核心问题,步步引领,层层推进,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生与展示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数学观察、思考、分析与归纳的学习全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与动手,提升了综合学习能力,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心理需要,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数学课堂,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展开探究式学习,逐渐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聚焦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理解、反复验证、实践应用、辨析思考,让学生从感性思维逐渐走向理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预设探究活动,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学习更深处,让学生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渐进提升。
转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