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教学困惑谈起,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试题的命题与教材的关联,反思课堂教学,找出情境化试题与比较型试题的应对策略,关注知识迁移和能力迁移,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有如下困惑:语文任务重,但学生投入的时间少,该怎么办;教师准备的内容充分,讲课娓娓道来,但学生不感兴趣,昏昏欲睡,该怎么办;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成绩排名靠前,但语文成绩差,还不愿意花时间在语文上;成绩提不上去,学生的底子差,该怎么办;复习后面的知识就忘了前面的,该怎么办;高三要复习的文言文篇目那么多,知识点那么琐碎,花了很长时间,效果却不明显,该怎么办;古诗鉴赏中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但就是不会做题,该怎么办;学生阅读能力弱,该怎么解决;默写花了很多时间,学生仍然不会写,该怎么办。
面对新高考,教师要精准摸透学情,课堂要做到更高效,需要加强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统编版教材、高考真题的特点、《高考蓝皮书高考试题分析(2024)》的探究。重点挖掘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重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考衔接”考情下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大概念。课程标准大概念是一种“认知框架”,它本身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和模型,而且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认知框架或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较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从论述文本阅读、小说、散文、古诗鉴赏等入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掌握必备知识,才能形成关键能力。
以必修上第一单元诗歌小说单元的部分设计思路为例:
单元主题:从意象、意境的角度解读诗歌。这一主题的确定主要看教材的三个位置: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一看单元导读。人文目标:感悟青春;工具目标:掌握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方法。二看学习提示。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技能目标:从意象、意境的角度解读。三看单元任务。反复诵读本单元的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
2023年新课标卷Ⅱ卷《湖上晚归》的主观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正是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二)关注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提升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情境。
1.个人体验情境: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情境。
2.学科认知情境: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知能力。
3.社会生活情境: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
情境型默写最为典型。
(2023年新课标卷Ⅰ)(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如“ , ”就很好。
(2023年新课标卷Ⅱ)(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学生要熟练记诵,同时认真审题,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出题人的命题意图。
新课标卷将更注重语言实际运用在情境中的考查。
例如,2023年新课标卷Ⅰ第20题词语比较,2023年新课标卷Ⅱ第20题“谁”的含义,全国甲卷第20题讲解评论。
作文更注重生活情境的考查,学生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突出自身的个性表达。
例如,2023年新课标卷Ⅱ作文: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可以用来放松,沉淀,成长。
(三)从2023年高考来看教考衔接的五个“关联”
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关联统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关联课标和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写作知识。
教师应重视教材写作知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与教材的写作知识体系和写作能力要求脱节。如写作文体由议论性文体演变成了狭隘的“考试文体”,多样化文体写作知识和能力考查缺失严重,写作无法满足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高考作文命题如果要实现“教考衔接”,这是最应该进行改革的命题途径和重点。归纳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涉及的写作文体和知识要点:命题者极有可能用相应的课本材料进行隐性关联式命题,甚至用当今时代的新鲜材料关联、融入这些主题。因此,对于备考,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回归所有必修、选择性必修等教材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升学生对这些主题和重要形象素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内素材,带领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可以分为“科学思维,探索自然”“文化传承”“青春有为”等话题。如“青春有为”话题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毛主席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闻一多在《红烛》中曾说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百合花》爱国,舍己为人,舍小我成大我。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统编教材为纲的作文模拟题训练,如:(1)石钟山“得名”的问题在很多领域都能带给我们启示。(2)《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学习活动中,你要上台发言。(3)请结合上述话语,谈谈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假设复兴中学高三年级举行班级辩论会,主题为“青年更该学习儒家的进取还是学习道家的顺应”,请你任选一方写一篇主辩发言词。注意,请结合所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和《庖丁解牛》来谈。
课内作家名言集锦:
必修上: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雪莱……
必修下:鲁迅、王安石、莎士比亚……
选择性必修上:狄更斯、托尔斯泰……
选择性必修中:司马迁、孙犁、卢梭……
选择性必修下:艾青、老舍、贾平凹……
教师通过课堂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积淀,积累了知识,提升了素养,紧密衔接了高考。
(四)2023年高考真题带来的教学思考
1.信息类文本阅读
立足教材,夯实备考基础;重视积累,掌握必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勾画圈点、梳理归纳、绘制思维导图;关注新题型变化的同时,也要防备旧题型的回归。
信息类文本要求学生课内精读,掌握阅读技巧。
立论文:熟读精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
驳论文:关注《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两篇文章。
整本书阅读:细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学生需研读高考题中的信息类文本,从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入手,掌握此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增加实战经验。
2.小说阅读
教师应构建和完善必备的知识体系,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知识,建立体系,内化于心。
教材是最好的样本,教师可以结合高考要求,从教材中选择典范文本,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边城》《荷花淀》《党费》《复活》等;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基本的答题模式不可完全摒弃,程式化的答题模式有其可取之处,能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常规的思维习惯,把握答题的大致方向,有利于巩固知识,夯实基础。
3.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
教师应重视积累教材知识,《劝学》《鸿门宴》《屈原列传》等篇目要做到会翻译、积累文言知识点。学生应反复做高考真题,梳理出文言文重点词汇,研究考试方向。
(2)古诗鉴赏
学生要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梳理,必背篇目从题材、内容、技巧、情感、语言等方面篇篇梳理。必背知识要扎实,诗歌的基础考查点必须理解、背会。还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训练。
(3)语言文字运用
教师应深入讲解语病、句子连贯、修辞分析题、变换句式、图文转换、压缩、仿写等题型。
(4)作文
作文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辨性。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关注情境设计和独特的任务驱动。强化文体意识,关注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作文拟题训练包括关键词句、立意、六字诀拟题、修辞拟题、其他拟题。
三、“教考衔接”备考建议
(一)教师备考策略
明:明确高考方向,明白教材知识点,明学生之不足。
守:守语文时间(特别是早读和作业时间),守学生分数。
评:多方面评比,过程和结果评比。
实:早读任务落实,要多写,知识点回扣很重要,高考题多做,易错题反复做。
思:思提升空间,审题训练,古诗翻译训练,作文拟题训练……
(二)备课组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学习,一课一研,任务分工,具体落实(深入钻研打基础,学生学习有抓手)。
2.关于作文、文言文、成语等校本教材的编辑整理。
3.阅读材料整理分为阅读课素材积累任务分工(教材内作家)和时政热点。课内阅读课整理素材:欧阳修、王安石、曹雪芹、司马迁、姚鼐、屠呦呦、梁思成、史铁生、铁凝、茹志鹃……
4.时政热点:亚运会、一带一路、“国潮”文化、乡村振兴、日本排核污水、第六届进博会(科技类)……
(三)学生认知训练
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教材丰富知识积累,并不断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基本流程:教材学习、精读细品、知识迁移。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内容,然后仔细品味精彩部分。教师应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适时点拨,促其开悟,再进一步由课内引向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还要结合高考题和变式题,回扣教材,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转自新课程杂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