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聚焦问题,以“三个点”实现有效教学设计

2024/8/30 10:21:22  阅读:23 发布者:

先来看《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一段对话。7岁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东游西晃,她想知道怎样才能回到家。爱丽丝遇到笑面猫,他们关于“要去哪里”的话题,有这样一组的问答。   

爱丽丝:“请你告诉我吧,我应该走哪条路?”

笑面猫:“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去哪里。”

爱丽丝:“我不太关心去哪里。”

笑面猫:“那么你走哪条路都无关紧要。”

爱丽丝:“只要我能到达‘某个地方’。”

笑面猫:“哦,你一定能到达,只要你走得够久。

这组对话的最后,笑面猫给出的答案是“你一定能到达”,同时补充了条件“只要你走得够久”,这是对爱丽丝“不太关心去哪里”的一种嘲讽。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执行中,有多少的课,教师和学生不太关心“去哪里”,或者说根本没有考虑要“去哪里”。因此,在教学中,到底要走哪条路,变得无关紧要;到底要怎么走,也不重要;在行走过程中,师生能看到什么风景,能获得什么体验,由于目标的缺乏,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这导致课堂教学零散无序,拖沓无效。

常听教师表达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上到这里。心中没有目标,时间也变得无足轻重,也不会考虑时间用在哪里,更不会对“上不完”而感到惭愧。只会觉得要讲的太多,时间不够宽裕。所以,上不完就可以“先上到这里”。其实,即便已经“上到这里”,所执教的内容依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之前花的时间,不会产生效能。教师没有“达标”的意识,且认为“只要执教,皆为有效”。到下课时,看起来也“能够达到”——课文教完了,学生似乎什么也都知道了。教师并未对这样漫无目标的教学感到惊讶。

缺失目标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损害是巨大的。其一,让学生对付出的学习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变得麻木,缺乏应有的认识;其二,让学生对持续、深度的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也逐渐丧失理解;其三,教师在不了解执教意图的前提下,冒然且随意地带学生踏上学习之旅的时候,损耗了学生的时间,消磨了学习热情,逐渐让其偏离了学习提升的正轨。更让人担忧的是,教学中的“爱丽丝”,相对常见。最为典型的表现为“零散无度,随意拓展”。面对一篇课文,什么都教,什么都问,什么都和学生讲。看起来课堂上信息量大,教学过程也足够活泼。但到底这些教学活动的实施,将带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关于目标的思考,教师是迷茫的,学生更是无知的,教学犹如漫无边际的无目的“瞎逛”,岂不可笑。

例如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夜宿山寺》,完全没有目标意识,只顾拓展追问。教师喜欢“逮着什么就问什么”。如:你觉得天上有哪些仙人呢?这个问题迎合了学生的表达需要,产生了热闹的效果。课堂犹如打开一部《西游记》,各位仙人鱼贯在眼前行走。未曾想教师意犹未尽地追问:仙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又是一阵的“春晚画面”,在学生的表述中,仙人们在唱歌、跳舞、喝酒,吃蟠桃……一场天宫聚会画面油然而生。这一切的表达和本课目标是无关的,消耗的时间是徒劳的。执教《夜宿山寺》,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曼妙的想象,感受诗句中想象的表达之妙。教师带着学生偏离了原有的学习轨道,且毫不自知。也正是这些浪费的时间导致了“因为时间关系”,最后该讲的没有讲,该学的没有学。

这首诗描述了诗仙李白在深山夜行,面对一座高楼时的浪漫想象。他先是用夸张的方式描述了“危楼高百尺”。独自一人登楼时,有趣的灵魂一下子做出的大胆想象:我摘一颗星星吧。我就是仙人,我和各位仙人在一起了。夜深人静,不打扰大家了,大家各自享受自己的生活吧。诗句中,李白已然将自己当作仙人,自娱自乐地展开美妙的仙境体验。诗句中最可贵的是活跃的思想,是丰富的情感。然而这些,教师却没有把握,忽略了“体验想象之妙”的目标,却带着学生进行搞笑式的追问。

在教学中缺乏对目标的理解与靶向,导致设计漫无章法,教学无序推进,问答肆意拓展,造成了整节课成为师生之间的“碎碎念”。这不正像上文故事中笑面猫对爱丽丝的嘲讽?到底该如何设计,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才不至于带着学生“瞎逛”?

阅读《首要教学原理》,发现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戴维 •梅里尔(David Merrill)在2002年就提出了“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这是对全球而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教学模式,也为我国教师带来让设计有效的重要启发。这个模式中的设计,由“第一个鹅卵石”引起,之后产生拓展的涟漪,包括了一系列衍伸环节。

这一模式指明有效教学是由“问题”引发的。所谓问题,就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学习目标,犹如激起水波的“石块”。教学应该是从投石开始,从聚焦目标介入,之后的行为都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基于对目标的理解,教师应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形成何种技能,才能抵达目标,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也只有教这些,才能达标。这就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认定。明确目标与内容后,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教学流程,确保目标的达成。在付诸教学行为前,教师还应该设定评估标准,清晰知道“如何证明学生抵达了目标”“如何区分抵达目标的层级”。

有了“聚焦问题”,优先理解目标的意识,整个教学就犹如有了主心骨。根据“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落实到具体实践操作时,应注重设计以下“三个点”。

1点:明确“教学点”

首先应明确这一次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认清本次的教学点,明确本次执教的目标,教学就有了方向。要去哪里,就像教学的“指南针”,让整个教学进展不盲目,不错乱。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明确“什么是要教的”,才能有所选择,也能有所克制。

于学生而言,教学点不是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教学点也可以看作是学生在这一次学习中的生长点。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借助教学实现新的生长,抵达对陌生的区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抵达设定的发展空间。例如《夜宿山寺》一课的执教,不需要停留在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的鼓励上,想象对于他们而言,近乎本能。教学应致力于了解诗人的想象内容,欣赏诗人的想象魅力,知晓诗人表达想象的思路,体会想象之奇妙。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新的学习层次,需要经教师组织,参与学习后方能抵达。

2点:明确“支撑点”

支撑点针对学生而言。为抵达新的学习层级,学生必定会遇到问题,会遭遇困难,需要付出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以此来达成目标,实现升级。教师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教学中就要提供支持,帮助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了学习的支撑点。

例如在《夜宿山寺》教学中,学生知道这是诗人的想象。要欣赏这样的想象,还需要明确诗中描绘的场景是什么,即诗人想到了些什么?诗歌是如何把想象表达出来的,即诗人的写法有哪些?教学中,教师就不仅带着学生朗读,还要去分享诗歌的高妙之处,例如:面对高楼,直接夸张地表达;对自己进行了浪漫的行为的描述,说“手可摘星辰”,这样的描述,又验证了楼的高;“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在高楼之上,恍如在天上,已与仙人为伍,身处高楼之上则可以成仙,楼有多高,不言而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这些可以支撑目标达成的内容,引导学生更为充分解读,而不是任由其胡思乱想。

3点:明确“助力点”

设计教学时,教师还应考虑以什么样的流程、环节,更有利于辅助学生突破难点,抵达目标。包括环节、流程、方法、策略、操作步骤等的设计,就是教学中的助力点。

继续以《夜宿山寺》为例。教师流程大致可以设计为: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想象;品析诗句,了解夸张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知人论世,认识李白写欣赏诗句中的浪漫想象;对诗中携带的生字词进行缺学补教。程序的适当,确保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保障了学习的获得感以及学习应有的容量。该教的教透,不需教的不碰。教学程序、版块设计的合理性,更为有助于学习抵达目标。

回看本文开篇的故事,各位“爱丽丝”要想回到家,就需要知道“家在哪里”。学习聚焦了问题,注重思考并设计好“三个点”,就能实现有效,就不至于空耗时间瞎逛。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